主持人:埃默兰,很高兴与您对话。我长期关注您的研究并阅读您的通讯,非常荣幸邀请您做客节目。
梅耶博士:同感,感谢邀请。
如今人们愈发关注肠道健康,逐渐认识到其影响远超消化系统本身,涉及大脑、皮肤、情绪和认知功能。压力作为肠道健康中常被低估的因素,不仅具有心理层面影响,更被证实会引发便秘、腹泻等生理紊乱。压力究竟在肠道健康中扮演何种角色?
梅耶博士:我将压力定义为任何对身体稳态平衡的实际或预期干扰。这可能源于不健康饮食、心理压力或冷热等物理刺激。人体是精妙的稳态机器,拥有数十万种生物机制来应对外界扰动——无论事件真实发生或仅被预判。例如,当人们就餐时因过度担忧"食物可能有害"而陷入紧张状态,负面预期本身就会触发肠道反应。心理压力仅是压力的一种形式,现代人往往同时承受饮食压力(针对肠道系统)与心理压力的双重作用。
关于慢性疼痛与肠道的关联:神经科学证实,许多慢性疼痛的根源在于大脑异常痛觉感知。脑肠互作机制如何运作?
梅耶博士:发生在大脑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肠道产生镜像反应,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此感受尤为明显。这如同面部表情反映情绪,但肠道作为情感表达的"第二舞台",其表现强度远超其他器官。因自主神经系统与肠道的神经连接更为密集,情绪压力会直接转化为肠道功能改变。例如我近期髋部骨折手术后,持续的疼痛不适不仅影响睡眠,更显著扰乱肠道功能。关键在于这种互作是双向循环的:肠道状态变化会通过迷走神经等途径向大脑反馈信号,触发中枢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因此"脑肠轴"的提法并不准确,它暗示单向关系,实则是个持续双向计算最优解的复杂系统。
主持人: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神经递质前体如何快速影响大脑?是数小时见效还是需数周养成?
梅耶博士:两种情况并存。长期影响体现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青年时期的不良饮食可能在30年后引发认知衰退,这主要通过肠道微生物持续向大脑输送炎症信号实现。而快速响应则依赖迷走神经的传感机制——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分子作用于肠道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再释放神经递质激活迷走神经,信号数分钟内即可抵达大脑。
主持人:在脑肠互作中,大脑与肠道何者更具主导性?
梅耶博士:这取决于压力类型。心理压力主要由大脑驱动;饮食压力则起源于肠道。虽然大脑的复杂性可能更高,但两者更似平等协作的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压力预期本身就能改变肠道反应。例如非乳糜泻性麸质敏感患者,其负面预期会提前激活大脑预警系统,导致实际摄入时出现不适——双盲试验证明,多数人在不知情时摄入麸质并无反应。
主持人:早期创伤经历是否与成年肠道疾病相关?
梅耶博士:生命前1000天(含孕期)是关键编程期,影响肠道微生物、免疫系统及神经发育。父母婚姻不和、母亲慢性病等早期逆境可能重塑个体对压力的敏感度。遗憾的是,人类进化出的这种"环境预适应"机制在现代社会已显失灵——祖先为应对猛兽威胁设计的应激系统,难以处理当代复杂压力源。
主持人:微生物组能多大程度影响人类行为?
梅耶博士:病原体可瞬间改变行为(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引发急性厌食),但共生微生物的影响较微弱。小鼠实验证明粪菌移植可改变情绪行为,但在人类中,微生物对行为的影响可能不足5%。更值得关注的是微生物的社会传播:家庭成员通过共餐、亲吻交换菌群,宠物接触尤其能丰富婴幼儿微生物多样性。这些共享微生物可能通过催产素等机制促进社会联结,但难以证明其直接塑造性格。
主持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遭遇医疗困境,有何可行解决方案?
梅耶博士:首要步骤是医患共同接纳症状真实性。许多医生仍视肠易激综合征为"神经质主妇的臆想",这种偏见亟需破除。治疗需双管齐下:
- 行为干预:从呼吸训练到肠导向催眠疗法,由行为心理学家主导
- 饮食调整:践行75%植物性饮食,重点包含三要素——
- 膳食纤维(喂养有益菌)
- 多酚类物质(果蔬中的大分子,经微生物转化后作用全身)
- 传统发酵食品(非超加工酸奶,如开菲尔)
需警惕"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诊断泛滥:当前氢呼气检测可靠性存疑,大量无症状者呈阳性。真正病因往往是肠道高敏感性——当微生物分解豆类产生正常气体时,敏感肠道会将其误判为严重不适。更危险的是,过度使用利福昔明等抗生素会严重破坏微生物组健康。
主持人:医学界为何常忽视跨系统关联?
梅耶博士:现行医学教育过于还原论,擅长处理骨折等急性问题,却难应对慢性病。当患者以皮肤病变(如疱疹样皮炎)首诊时,若不深挖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乳糜泻。真正的突破在于系统生物学思维:皮肤-肠道、肠道-大脑等并非独立通路,而是精密网络的组成部分。未来整合医学将更注重整体观,避免昂贵无效检测,通过AI整合多元数据实现精准干预。
主持人:感谢您揭示这些深刻洞见。
梅耶博士:荣幸之至。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