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失控的机制
大多数关于炎症性肠病(IBD)的研究聚焦于免疫细胞,但血小板作为另一种关键致病因素,其异常反应在患者中尤为显著。健康人血小板仅在血管受损时聚集止血,而IBD患者的血小板处于"一触即发"状态。犹他大学病理学博士后研究员丽贝卡·梅勒马指出:"IBD患者血小板通过非经典通路激活,这与传统认知完全背离。"
研究团队发现,IBD患者血小板中关键蛋白layilin含量仅为健康人的60%。这种分子刹车通过感知血管完整性调控血小板活性:当血管完整时,layilin会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受损时则解除抑制。基因敲除实验显示,缺失layilin的小鼠血小板异常粘附,形成病理血栓。这种机制类似于"松开了汽车的驻车制动",导致血栓风险激增。
靶向药物突破
layilin通过抑制Rac1分子活性防止异常血栓。研究证实,现有Rac1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双重疗效:不仅减少IBD模型小鼠肠道组织损伤,更显著降低患者血小板过度活化。令人振奋的是,该药物对IBD患者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比健康人更强,这提示其可精准靶向病理过程而不影响正常凝血功能。
艾伦·佩特雷教授强调:"我们针对的是健康人未激活的通路,这意味着药物既能干预异常血栓形成,又允许血小板在重大创伤时正常止血。"与传统抗凝药物不同,这种靶向治疗不会增加IBD患者出血风险。研究还发现,抑制Rac1不仅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还能通过改善肠道血流缓解炎症,形成双重治疗窗口。
该成果发表于《血液》杂志,为300万美国IBD患者带来新希望。目前已有两种Rac1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其双重疗效可能革新IBD治疗范式,同时解决慢性炎症和致命性血栓并发症这两大临床难题。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