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血管介入杂志》的新研究显示,尽管在其他主要缺血和出血事件或早期瓣膜退化方面未观察到显著差异,但瓣中瓣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可能与一年内中风发生率降低相关。
作为外科瓣膜置换术的微创替代方案,TAVI已成为治疗生物瓣膜衰竭患者的首选疗法。尽管DAPT(通常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被广泛用于预防血栓栓塞事件,但其会增加出血风险。相比之下,单联抗血小板治疗(SAPT)可能在维持抗缺血和抗瓣膜血栓效果的同时提供更安全的治疗谱。近期研究对TAVI术后常规使用DAPT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尤其针对合并症患者或出血风险升高人群。本研究旨在比较瓣中瓣TAVI术后一年内接受SAPT或DAPT治疗患者的临床结局。
研究纳入10家参与中心接受瓣中瓣TAVI治疗的患者,排除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者,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DAPT组或SAPT组。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和逆概率加权法校正混杂因素后,分析一年随访期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结局。研究共纳入278名患者,结果显示:两组在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0.499,95%置信区间0.182-1.371,P=0.178)、大出血事件(风险比0.776,95%置信区间0.172-3.504,P=0.741)及死亡率(风险比0.907,95%置信区间0.272-3.022,P=0.874)方面均无显著差异。DAPT组患者中风发生率显著降低(风险比0.093,95%置信区间0.010-0.831,P=0.033)。此外,中重度结构性瓣膜退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9% vs. 6.0%,P=0.161)。
总体而言,生物瓣膜衰竭再干预相关的血栓风险升高曾引发对瓣中瓣TAVI术后DAPT的关注。然而,本项回顾性研究表明,与单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DAPT并未改善患者总体临床结局。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