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组:远不止抗生素的相互作用

Medications and the gut microbiome: Much more than just antibiotics | Microba

澳大利亚英语健康科学
新闻源:unknown
2025-09-06 09:40:33阅读时长5分钟2007字
药物肠道微生物组健康抗生素二甲双胍质子泵抑制剂β-葡糖苷酸酶微生物组分析个性化诊疗药物与微生物组相互作用

内容摘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多种常见药物(包括抗生素、降糖药、质子泵抑制剂等)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双向影响机制,揭示了微生物组通过β-葡糖苷酸酶影响药物代谢的新发现,强调在整体医疗中需综合考量药物与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研究涉及279种微生物β-葡糖苷酸酶结构差异及其功能定位,并提出葡甘露聚糖可作为调节酶活性的潜在干预手段。

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组:远不止抗生素的相互作用

作者: Paula Smith-Brown博士和Kaylyn Tousignant博士

2021年5月

您是否在整体患者诊疗中考虑过微生物组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作为医疗专业人士,您知道完整采集用药史对指导患者健康至关重要。在微生物健康领域,抗菌药物(如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的使用往往最引人关注。但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许多药物都会影响微生物组构成,而微生物组同时也在调节药物代谢(见图1)¹。

图1. 药物与微生物组的双向影响(Zimmerman, 2021)¹

多种药物影响微生物组(远不止抗生素)²

虽然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最受关注,但新兴证据表明许多常用药物也会产生意外影响。已证实的案例包括:二甲双胍、质子泵抑制剂(PPIs)、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乙酰氨基酚、泻药、他汀类药物、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¹。

药物对微生物组的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有时甚至是治疗机制的一部分。例如研究显示,二甲双胍¹和他汀类药物³与微生物组有益变化相关。

令人意外的是,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甚至超过抗生素⁴。 这类广泛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的药物,是澳大利亚第二常用的处方药⁵。虽然PPIs传统上被认为安全有效,但近期研究指出其存在过度使用现象,忽视了长期使用的潜在风险。PPIs通过减少胃酸分泌产生多方面影响⁶:胃酸不仅帮助吸收铁、钙、维生素B12等微量营养素,更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因此,PPIs使用与微量元素缺乏、胃肠道感染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风险增加相关²。近期纳入近900名PPI使用者的系统综述显示,该类药物会导致微生物组显著改变,包括口腔来源菌种异常增多和有益菌减少。

微生物组的β-葡糖苷酸酶可能增强特定药物作用⁷'⁸

反过来,微生物组也会影响药物代谢,解释个体间药效差异。微生物代谢可导致药物活化、失活或产生毒性¹。

β-葡糖苷酸酶是一种细菌酶,可通过逆转葡萄糖苷酸化(一种解毒过程)限制药物排出体外(见图2)。

图2. 微生物β-葡糖苷酸酶对药物代谢的潜在影响(Elmassry, 2021)⁸

科学家最近列出的100种已知经葡萄糖苷酸化代谢的药物中,22种涉及疼痛管理,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及吗啡等处方药。事实上,NSAIDs引起的肠道损伤可能正源于微生物β-葡糖苷酸酶活性⁹。其他受影响药物还包括糖尿病、激素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及哮喘用药。

Microba的Insight™肠道微生物组分析可检测微生物组产生β-葡糖苷酸酶的能力,这对评估常用药物排泄具有重要意义。需注意的是,宏基因组分析虽能测量整体β-葡糖苷酸酶潜力,但不同细菌产生的酶存在结构差异。目前已鉴定279种微生物β-葡糖苷酸酶,个体微生物组可能包含4-38种不同类型⁹。酶结构差异决定了其在细菌中的定位和功能:某些酶位于细胞内处理小分子,另一些则分布于胞外可分解大分子。值得注意的误区是:并非只有"有害"菌能产生此酶,人体肠道微生物组各门类中普遍存在β-葡糖苷酸酶⁹。

这提示我们需结合患者用药史、症状表现,综合评估其微生物组的β-葡糖苷酸酶潜力,以判断是否需要干预酶活性。对于需要调节的患者,魔芋根提取的葡甘露聚糖(存在于低热量魔芋面等食品中)已被证实可降低粪便β-葡糖苷酸酶活性¹⁰。

总结

微生物组在人类健康中扮演核心角色,需结合个体医疗史、症状、饮食、生活方式和用药史进行综合分析。几乎所有药物都可能改变微生物组组成和功能,但这种影响未必都是负面的。同时,微生物组也会影响药物效果、耐受性和毒性。Microba的Insight™肠道微生物组分析通过尖端宏基因组测序,全面解析肠道微生物组(包括β-葡糖苷酸酶潜力),助力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如患者担忧药物对微生物组的影响,建议在调整用药方案前先与处方医生沟通。

作者简介

Paula Smith-Brown博士

作为Microba Insight项目的临床科学负责人兼注册执业营养师,Paula于2017年获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研究儿童饮食、肠道菌群与体成分关联,拥有超过十年临床经验。

Kaylyn Tousignant博士

Microba科学撰稿人,致力于让科学知识通俗易懂。拥有昆士兰科技大学生物医学科学博士学位,研究聚焦癌症生物学与细胞代谢,当前研究重点为肠道微生物组对健康与疾病多方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Zimmermann M等. Mol Syst Biol, 2021
  2. Macke L等.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0
  3. Dias AM等. Pharmacol Res Perspect, 2020
  4. Gacesa R等. bioRxiv, 2020
  5. 澳大利亚卫生部. PBS处方报告, 2018-2019
  6. Daniels B等. Therap Adv Gastroenterol, 2020
  7. Chackalamannil S等. Comprehensive Medicinal Chemistry III, 2017
  8. Elmassry M等. Plos One, 2021
  9. Pollet RM等. Structure, 2017
  10. Gao C等. Drug Metab Dispos, 2018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