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药物发现导论

Drug Discovery - Drug Design Org

美国英语生物医药
新闻源:unknown
2025-09-04 00:26:40阅读时长10分钟4725字
药物发现疾病治疗疫苗抗生素维生素计算机模拟技术药物研发流程理性药物设计健康预期寿命提升

内容摘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药物发现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历程,重点解析了计算机模拟技术、基因组学和自动化合成等革命性技术对研发模式的变革。详细介绍了受体识别机制、靶点验证和高通量筛选等关键环节,并通过阿利吉仑等案例展示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新药开发中的核心作用。内容涵盖药代动力学优化、专利布局策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理解当代生物医药创新提供完整框架。

药物发现导论

克劳德·科恩(Synergix)撰写

摘要

本章作为药物发现的系统性导论,首先回顾了从古代自然疗法到现代理性药物设计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以下突破性技术革新:计算机模拟技术(in-silico)、药物发现流程创新、合理药物设计策略、研发主体演变及化学学科的核心作用。最后展望了当前与未来药物研发的主要方向。

篇幅:183页(约4小时阅读)

更新时间:2011年7月

前置要求:无

从药物起源到现代发展

古代疾病的治疗尝试

自古以来人类通过摄入或外敷天然物质治疗疾病,这种尝试建立在直觉和经验观察基础上。

古代文明的药物使用

最早记录的药物制剂由植物、动物或矿物制成,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印度与地中海文明。

公元前5-4世纪:希腊时期

希波克拉底首次否定疾病源于超自然力量,主张利用自然治愈力。他将医学与哲学、宗教分离,建立独立学科体系,被誉为"医学之父"。

公元2世纪:罗马时期

盖伦(Galien)提出四元素理论,认为人体由地、水、气、火构成,并含四种体液。疾病源于体液失衡,延续希波克拉底医学体系,并将鸦片用于止痛。

13世纪:阿拉伯学派

阿维森纳(Avicenna)、伊本·拜塔尔(Ibn-al-Baytar)等学者作出重大贡献。伊本·拜塔尔在其著作《Kitab al-Jami fi al-Adwiya al-Mufrada》中记载了2000余种药物。

13世纪:首家药房

13世纪出现首批药房,制备销售草药制剂。早在8世纪中叶,巴格达已建立最早的药房雏形,为人类提供从破伤风到肿瘤的各类治疗。

16世纪:药学科学兴起

瑞士医生兼化学家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主张放弃炼金术求金,转用化学制备药物。1542年德国出现首部药典,记载药品清单及制备使用说明。

16世纪:印度与美洲海上航线

新航线开辟带来茶叶、咖啡、可可、金鸡纳(奎宁)等新物质,开启药物治疗新纪元。

18世纪:首个疫苗

1796年英国外科医生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发现牛痘预防天花,奠定疫苗原理。90年后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发展出狂犬病疫苗。

19世纪:药物给药方式

早期药丸经消化道排出后被重复使用。法国医生查尔斯·普拉瓦(Charles Gabriel Pravaz)于1853年发明空心针管,开创静脉注射时代。

19世纪:化合物分离

进入天然产物成分解析阶段,开展有机合成研究。氯醛、氯仿、阿司匹林、水杨酸盐和奎宁等药物相继发现。

19世纪:手术镇痛

1842年乙醚、1847年氯仿作为麻醉剂应用,显著提升手术效率并减轻患者痛苦。

19世纪:新型药物类别

苯酚作为抗感染剂,水合氯醛成为首个合成镇静催眠药。硝酸甘油发现具有肌肉松弛作用(后用于心脏治疗)。醋氨苯胺(解热镇痛)、糖精(人工甜味剂)、苯佐卡因(首种局部麻醉剂)陆续问世。

20世纪:保罗·埃尔利希的开拓性工作

1910年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开发胂凡纳明治疗梅毒,成为首个靶向杀灭特定病原体的合成药物。其高通量筛选方法沿用至今。

20世纪:磺胺类抗菌染料

1930年代含磺胺基团的偶氮染料显示抗链球菌活性。首个代表药物为普罗明(Prontosil),后续大量磺胺类似物被合成测试。

20世纪:维生素认知

维生素缺乏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证实。日本海军士兵因食用精米导致严重脚气病,精米去除的硫胺素(维生素B1)成为关键发现。

20世纪:抗生素时代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发现青霉素,但未完成人体试验。1939年牛津大学团队成功提纯后,1940年代在美国实现大规模生产,诺曼底战役中拯救无数生命。

20世纪:植物源抗菌剂

1940年代中后期发现链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等植物源抗生素。美国生物化学家塞尔曼·瓦克斯曼(Selman Abraham Waksman)发现链霉素并创立"抗生素"术语。

20世纪:肾上腺皮质激素发现

1930年代爱德华·肯德尔(Edward Calvin Kendall)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获1950年诺贝尔奖。默克公司的刘·萨雷特(Lew Sarett)设计可的松实用合成路线,1949年商业化生产。

20世纪: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1960年代NSAIDs类药物问世,以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伏他林为代表,具有共同苯基乙酸结构特征。

20世纪:关键转型发现

20世纪后半叶出现众多药物类别(示例列表展示部分)。

20世纪:重点项目案例

凝血因子Xa抑制剂

基于3D结构设计新型强效抑制剂

胃动素拮抗剂

运用3D药效团模型开发调节胃肠动力的口服小分子

COX-2抑制剂

1999年获批的万络(Vioxx)因增加心脏病风险2004年退市

旋转酶抑制剂

基于FK506结构开发高亲和力抑制剂

20世纪:从药房到工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型制药公司成立。瑞士巴塞尔周边地区出现具有消毒特性的染料工厂,霍夫曼-罗氏、山德士、汽巴-嘉基(后合并为诺华)等龙头企业诞生于此。

革命性技术变革药物研发

重大成就

以下变革赋予现代药物发现全新维度:

药物-受体识别机制

三维结构匹配原理揭示疾病分子机制,指导新药开发

生物靶点概念巩固

重组技术拓展靶点范围,当前约600种蛋白质(酶、离子通道、受体)作为工业靶点

基因重组与克隆技术

1990年代重组技术推动生物技术产业诞生。首次在细菌中表达人生长抑素,开启结构生物学时代

基因组序列破译

人类基因组计划识别疾病相关靶点,助力预防与治疗

蛋白质三维结构测定

X射线晶体学与核磁共振解析超60,000种生物大分子结构

合成化学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使化合物合成效率提升10倍,加速药物发现进程

高通量筛选(HTS)

自动化系统可一次测试10-20万化合物,组合化学与HTS优化先导化合物

研发自动化

计算机辅助实验室自动化提升各环节效率,包括基因组学、色谱分析、毒理测试等

计算模拟技术成熟

高性能工作站与X射线技术推动分子建模发展,成为核心研发工具

计算机模拟技术革新

技术爆发

计算机催生in-silico技术,构成现代药物发现核心

分子编码:2D/3D数据库

标准化分子结构存储、检索与比对

分子编码发展

1960年代发展2D子结构搜索,1970年代引入3D描述符

3D搜索挑战

分子构象多样性影响生物活性关联性

分子性质编码

指纹图谱技术通过特征位点编码实现相似性比较

数据分析建模

1970年代起利用分子可视化与统计分析提升研发效率

分子建模

1980年代兴起,赋予药物设计三维智能化

计算可视化

精确呈现分子交互,提升化学直觉理解

数据可视化建模

支持复杂系统结构-活性关系分析

分子力学模拟

1980年代开发能量函数(力场)模拟分子三维行为

分子动力学

AMBER程序(1981)成为研究分子运动的标准工具

分子对接模拟

预测分子最佳结合构象及结合能,广泛应用于靶向药物设计

虚拟筛选

基于2D/3D查询从数据库发现新药

3D搜索与生物电子等排

发现化学结构无关但生物活性相似的分子

药效团解析与映射

基于活性分子几何与理化特征构建3D药效团模型

构效关系(SAR)

将结构活性观察转化为可指导优化的关系模型

化学计量学

应用多变量统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解析化学数据

定量构效关系(QSAR)

1960年代由汉希(Corwin Hansch)提出,预测化合物生物活性

三维QSAR(3D-QSAR)

1990年代基于分子场比较发展,适用于未知受体结构场景

计算库设计

减少实际合成分子数而不降低库多样性

同源建模

基于序列相似性构建未知结构蛋白质模型

自由能模拟

基于分子动力学计算配体结合自由能(FEP方法)

化学信息学

1990年代末兴起的交叉学科,整合分子建模、数据分析与化学信息

结构生物信息学

研究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揭示生命机制

反应搜索

输入起始物或目标产物进行反应路径查询

计算辅助结构解析

结合波谱数据解析新化合物结构

ADME/Tox预测

开发模型预测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毒性

量子化学计算

通过薛定谔方程近似计算分子结合能与反应活性

药物发现流程

总体框架

药物发现包含筛选、先导优化与多维度性质评估(4-5年,约4000万美元投入)

项目启动思路

项目思路多样(示例列表展示可能来源)

测定验证重要性

体外、体内实验与生物标志物需临床相关性验证

标准发现流程

传统或高通量方法均需经历筛选、优化、临床前阶段,平均需筛选10,000分子始得1个上市药物

起始分子来源

从天然产物转向多样化药理活性化合物

先导优化策略

利用SAR优化结构,结合靶点三维结构精修

效力与选择性优化

首先确保纳米级体外效力

优化多维考量

需评估可药性、耐药性、药效学、给药方式、代谢、生物利用度、毒性与专利性

可药性评估

早期考量溶解度、生物利用度与ADME特性

耐药性挑战

如HIV药物需降低病毒突变逃逸风险

药效学研究

量化药物对生理、生化与分子水平的影响

给药方式研究

研究口服、注射、透皮等不同剂型效果

代谢研究

优化代谢稳定性或前药激活机制

生物利用度

静脉给药100%吸收,口服需克服首过效应与血脑屏障

毒性控制

评估治疗指数(有效剂量/毒性剂量)

专利保护

涵盖化合物、制剂、制备工艺与治疗用途

专利保护策略

通过新制剂等申请延长专利保护期

专利期限

药物上市时专利剩余期直接影响市场独占时间

专利性评估案例

西地那非(Viagra)与伐地那非(Levitra)专利争议案

理性药物设计策略

两大方法论

基于结构设计:利用配体-受体三维互补性

基于配体设计:通过分子相似性原理

分子相似性原则

相似分子倾向于相似性质,差异分子呈现不同特性

分子互补性

结合主要力包括疏水作用、氢键与静电相互作用

药效团概念

2D/3D结构特征决定生物活性

结构设计案例:阿利吉仑

诺华利用肾素同源模型设计非肽类口服降压药,分子建模起核心作用

项目治疗风险

包含靶点验证风险与已验证靶点跟进两种模式

研发主体角色

有机化学家

担任项目核心,负责新分子合成、SAR分析、库设计与工艺放大

生物学家

开发体内外模型、毒性评估与高通量筛选平台

分子建模师

提供结构模型、分子评估与3D对齐分析

生物技术学家

克隆基因、分离酶类、验证新靶点

计算化学家

3D-QSAR建模、对接模拟与结合能预测

结构生物信息学家

编码可视化生物大分子、解析蛋白功能

化学信息学家

分子性质计算、相似性搜索与数据库维护

生物物理学家

X射线晶体学、NMR与冷冻电镜解析蛋白结构

药物化学核心作用

合成复杂分子

全合成技术使微量天然产物规模化生产,并开发衍生物

三大合成方法

经典合成(单分子)、平行合成(自动化多反应)与组合化学(骨架衍生)

药化在先导发现中的作用

将"命中"转化为"先导",如BCR-ABL激酶抑制剂优化

先导优化实例: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

通过系列修饰提升效力与选择性

临床前开发

优化合成路线以适应工业化生产

当前与未来趋势

研发外包浪潮

制药公司约四分之一R&D外包,降低基础设施投入

管理应对挑战

并购压力、专利到期应对与创新管道维护

并购浪潮

依赖现有产品与偶然发现难以为继,通过并购维持增长

并购裁员

研发人员裁撤可能削弱创新能力

初创公司发展

重组研发人员创业推动创新,典型案例包括安进(Amgen)、爱克泰隆(Actelion)、速必乐(Speedel)

仿制药崛起

专利过期后仿制药可节省30-80%成本,行业增速超传统市场

新兴研发力量

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贡献约40%全球增长

个体化药物(药物基因组学)

如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检测指导6-巯基嘌呤治疗

干细胞疗法

再生医学新前沿,但存在伦理争议

数据与趋势

新药开发成本

耗时10-15年,耗资约13亿美元

创新曲线

1997-2007年间美国显著领先欧日

预期寿命提升

30年间延长7岁,公共卫生与药物发现共同作用

行业成功案例

2008年美国十大处方药销售证实研发体系成效

六十年里程碑

从1936年磺胺类到当代靶向治疗的演进

结论

药物发现从古老药房实践发展为计算机辅助理性设计,已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基因组学进展,智能个体化药物正在改变医疗模式。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