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药物是如何发现的

1.2: How are Drugs Discovered? - Chemistry LibreTexts

美国英语生物医药
新闻源:unknown
2025-09-04 00:25:52阅读时长5分钟2478字
药物发现天然产物阿司匹林吗啡青霉素现代理性药物设计药物研发管线靶点选择理性药物设计激酶抑制剂健康治疗

内容摘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药物发现的三大路径:天然产物开发、理性药物设计及现代研发管线。通过阿司匹林、吗啡、青霉素等经典案例,展示了从传统经验用药到现代靶点研究的演变过程。详细解析了激酶作为重要靶点的结构特征、药物设计类型(I-VI型抑制剂)及耐药机制,同时覆盖临床试验流程、新药研发周期(15-20年/10-20亿美元)等核心内容,为理解现代医药发展提供完整框架。

“发现新药的最佳途径是始于老药。”

——詹姆斯·布莱克

2.1 天然产物与天然产物类似物

药物发现并非总是始于分子层面的研究。草本植物、浆果、树根、树皮等天然产物自古以来就被人类用作治疗药物。这些天然药物往往在未知其活性成分的情况下被使用。随着时间推移,多个古代文明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天然药物典籍,其中许多为分离和/或合成更具创新性和高效化合物提供了灵感。这些源自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天然疗法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图2.1展示了当前使用的天然来源药物,并附上若干案例研究。

图2.1 天然来源药物示例

2.1.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发现及其发展为最广泛使用的非处方镇痛药("止痛"药物),跨越了多个千年,涉及分离与合成化学的重要里程碑。不同文明独立发现柳树(特别是白柳Salix alba)和悬钩子(Filipendula ulmaria)具有退热和止痛特性。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埃伯斯纸草文稿》,而1763年爱德华·斯通牧师首次进行了系统的疗效研究。1828年德国约瑟夫·布钦纳教授提取出活性成分(命名为水杨苷),1853年法国查尔斯·格哈特进一步提纯为水杨酸。1897年拜耳公司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通过乙酰化改良化合物,显著缓解了水杨苷和水杨酸的副作用,生成乙酰水杨酸(图2.2)。这项里程碑式发现标志着首个合成药物诞生,开启了治疗学新时代。1899年拜耳将该药注册为Aspirin(源自悬钩子属植物Spirea ulmaria的衍生物命名)。

图2.2 水杨苷(活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水杨酸和乙酰水杨酸

2.1.2 吗啡与可待因

罂粟植物(Papaver somniferum)的强效镇痛特性早在公元前5000年地中海文明就已被认知。其种子胶囊分泌的乳白色物质(鸦片乳胶)含有多种生物碱(含氮有机化合物)。1804年德国药剂师弗里德里希·塞尔蒂纳从鸦片中分离出吗啡(图2.3),以希腊梦神Morpheus命名。1832年法国皮埃尔-让·罗比凯特又从鸦片中分离出可待因(吗啡的母体化合物),用希腊语"kodeia"(罂粟头)命名。鸦片还可合成海洛因、羟考酮等成瘾物质,现均属严格管制药品。

图2.3 镇痛化合物吗啡、可待因和可卡因

2.1.3 青霉素

1928年苏格兰亚历山大·弗莱明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时,偶然发现培养皿中污染的青霉菌(Penicillium notatum)周围无细菌生长。经培养确认其培养液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1929年命名为青霉素。1940年霍华德·弗洛里和爱德华·钱恩团队完成结构鉴定与纯化,1942年首次用于临床。二战期间其抗菌疗效加速临床应用,三人于194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2.4)。

图2.4 青霉素结构式

2.2 现代理性药物设计

天然产物药物发现的共同特征是基于偶然观察和经验试错法。20世纪初随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1938年成立)及1962年《科夫沃-哈里斯药品修正案》的出台(受沙利度胺事件推动),药物研发进入系统化假设驱动模式。加拿大相应监管机构为1919年成立的加拿大卫生部,1993年改革后与FDA通过监管合作委员会建立协调机制。

2.3 药物研发管线典型阶段

药物化学家通常采用线性流程推进研发,但实际过程高度迭代(图2.5)。

图2.5 药物研发管线示意图

2.3.1 阶段1:靶点选择

靶点是指可通过药理或遗传干预阻断关键病理生化过程的生物分子。例如95%以上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由BCR-ABL融合蛋白驱动,该蛋白即成为治疗靶点。靶点选择需综合遗传、生物及生理数据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如蛋白激酶A(PKA)虽驱动某些癌症,但因其在心脏功能中的关键作用而无法作为靶点。

图2.6 伊马替尼与ABL激酶结合(PDB:2HYY)

2.3.2 阶段2:苗头化合物筛选与先导发现

通过靶点筛选实验(assay)获得具有初步活性的"苗头化合物",再通过化学合成优化产生"先导化合物"。理想先导化合物需具备靶向活性、可合成修饰性及体内靶向能力。

2.3.3 阶段3:先导优化

以拜耳与安进合作开发的索拉非尼(Sorafenib)为例:最初筛选20万化合物获得苗头分子1(IC50=17µM),经结构活性关系(SAR)研究确定脲基和苯基关键作用,合成1000种双芳基脲类似物获得先导分子2(IC50=6nM)。晶体学研究揭示脲基与靶蛋白DFG环天冬氨酸及αC螺旋谷氨酸形成氢键的关键作用。

图2.7 索拉非尼靶向Raf1激酶的SAR研究示例

2.3.4 阶段4:临床前/临床开发与审批

临床前研究需建立动物模型验证疗效(如荷瘤小鼠评估肿瘤体积)。临床试验平均耗时15-20年、耗资10-20亿美元,成功率仅7%。各阶段目标:

2.4 理性药物设计:"魔弹"概念

保罗·埃尔利希提出"侧链理论"解释免疫应答,获1908年诺贝尔奖。其"魔弹"概念(源自德国传奇故事中自动追踪目标的子弹)预言可设计特异性杀灭病原体的化合物。1910年开发的洒尔佛散(606号化合物)成为首个化学靶向药物,后改良为更稳定的新洒尔佛散,预示现代药物研发迭代流程。

图2.8 对氨基苯胂酸及其衍生物结构

2.5 理性药物设计:靶点理解

人类基因组约20,000个基因编码潜在靶点,但现有药物仅能作用于约15%。当前上市药物约三分之二靶向激酶或G蛋白偶联受体(GPCR)。激酶因处于生化级联顶端且位于细胞表面(便于药物接触)成为重要靶标。

2.5.1 激酶结构与药物设计

激酶通过ATP磷酸化底物蛋白(如酪氨酸)引发构象改变。其结构包含N端β折叠小叶、C端α螺旋大叶及铰链区ATP结合位点。激酶构象在开放(非活性)与闭合(活性)状态间转换:

激酶抑制剂分类

耐药机制:靶点突变(如BCR-ABL T315I门控残基突变)通过位阻效应降低药物亲和力。新一代药物如普纳替尼通过炔基线性结构绕过该位阻。

图2.7 新药上市时间表(改编自Matthews et al. Proteomes 2016)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