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留下的创伤远超感染病例和直接死亡数字。数年后,全球医疗系统正面临一个新难题:心脏病发病率和相关死亡率出现急剧上升。
从卡拉奇到伦敦,从纽约到达累斯萨拉姆,心脏病专家们发现心肌梗死、心脏急症和死亡病例显著增加,受影响群体既包括老年人也涵盖年轻人群,但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仍在激烈争论中。
卡拉奇的危险趋势
在南亚最大城市之一的卡拉奇,医院正接收大量心脏疾病患者。医生注意到原本多发于老年人的心脏病如今在年轻成年人甚至青少年群体中出现。
阿迦汗大学医院心内科顾问法赫拉·巴洛什医生介绍:"2018-2019年间,我院每年收治1000-1500例需要血管成形术、血管造影或搭桥手术的患者,但自2021年起,年接诊量翻倍至2500-3000例。虽然现代医疗设施挽救了许多生命,但年轻患者群体死亡率升高令人担忧。"
更令人警觉的是心源性休克病例的年轻化。"我们发现40岁甚至18岁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这是疫情前罕见的现象,标志着心脏病发病模式的剧变。"巴洛什指出。
新冠的因果关联
这种激增引发了多方面的追问:新冠病毒是否造成心脏长期损伤?疫苗是否相关?还是防疫期间的生活方式改变所致?
"重症新冠患者确实出现心脏并发症。虽然病毒主要影响肺部,但心脏往往是第二受损器官。当身体缺氧时,心脏承受压力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巴洛什谨慎表示,"但断言病毒直接导致全球心脏病激增仍为时过早。"
间接影响证据更为明确:封控期间数百万人活动减少、饮食恶化、作息紊乱、压力激增。远程办公带来额外压力,特别是承担双重职责的工作女性。肥胖率上升直接导致高血压和糖尿病增加——这两大心血管疾病最强风险因素。
疫苗争议
伴随疫情的疫苗接种运动引发焦虑浪潮。某些接种者出现胸痛、心悸或血压升高症状,引发疫苗加剧心脏病的猜测。
"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新冠疫苗直接导致心肌梗死。疫苗拯救了千万生命,部分患者出现的心律不齐等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巴洛什强调,"将疫苗污名化可能阻碍人们接种流感、肺炎疫苗,这对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是致命风险。"
国际研究呈现矛盾结果:小规模研究显示年轻男性接种第二剂后心肌炎发生率略升,但这些病例多为轻症。大规模数据则显示疫苗整体降低了死亡率。
巴基斯坦数据警示
南亚最大心血管专科医院——巴基斯坦国家心血管疾病研究所(NICVD)数据显示,2024年收治近万例心梗患者,完成3000多例复杂手术。发言人指出:"这反映的不只是人口增长,更是疾病负担的实质增加,年轻化趋势尤为危险。"
全球性现象
这场后疫情心脏危机不限于巴基斯坦。欧洲、北美、非洲研究均显示相似模式。曾在NICVD工作、现于坦桑尼亚阿迦汗医院任职的心脏病专家贾维德·艾哈迈德·吉尔巴尼发现,解封后全球心梗病例激增四倍,且疾病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过去冠心病需要15-20年发展进程,但后疫情时代,我们看到患者冠状动脉在五年内急剧恶化。"他形容道,"疫情似乎按下了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快进键。"
遗传学新视角
英国生物银行最新研究揭示遗传因素的作用:A、B、AB血型人群的心脏病风险显著高于O型血人群。这提示遗传易感性可能与疫情后的生理变化产生交互作用。
生活干预与医疗应对
疫情彻底改变了日常生活:精加工食品消费增加、运动缺失、心理健康受损等多重因素共同创造了心血管疾病的"完美温床"。
巴基斯坦医疗设备协会数据显示,支架手术需求激增,反映疾病增加与治疗普及的双重趋势。专家强调定期监测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的重要性。
未来挑战
专家共识:亟需更深入研究。新冠与心脏病的关联涉及病毒直接效应、免疫反应、疫苗因素、生活方式及遗传学等多维复杂作用。正如巴洛什所言:"现有认知只是冰山一角。在科研领域保持警觉的同时,每个个体都需要重视心脏健康。"这场后疫情的健康保卫战,或将定义未来十年全球医疗重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