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医药产业面临双重挑战
在卡普库斯第34届经济论坛《地缘政治新格局下的药品安全与医药产业竞争力》专题讨论中,欧盟机构代表、波兰政府官员及医药企业界人士深入探讨了创新与可及性、国家主权与全球市场等多重矛盾下的产业突围路径。
欧洲议会议员兼公共卫生委员会主席亚当·亚鲁巴斯指出,欧盟正在推进20年来最大规模的药品市场改革——"医药一揽子法案"。在波兰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成员国已达成初步共识,即将与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展开三方谈判。该立法框架包含三项核心法案:药品市场改革法案、关键药品法案和生物技术法案。
欧盟卫生委员奥利弗·瓦赫利已兑现承诺,提交了关键药品法案。欧洲议会正在托米斯拉夫·索科尔协调下推进立法进程,力争年底前通过谈判授权。针对生物技术领域,新法案将建立覆盖生物制剂从研发到量产的全周期监管体系,旨在平衡创新药与仿制药发展。
战略自主需本土化突破
波兰制药企业普发制药公共关系总监芭芭拉·米谢维奇-亚盖拉克强调:"欧洲必须在活性成分(API)领域实现本土化突破。"她指出,疫情期间暴露的药品供应链风险已促使欧盟制定关键药品清单,但要真正摆脱对亚洲原料药依赖,需要各国协调生产布局。
华沙经济大学健康智库专家莫妮卡·劳林-格日贝克博士从军事战略角度提出警示。其研究团队发布的两份报告指出:在潜在冲突情境下,除药品运输安全外,还需保障能源供应、医疗人员配置等基础要素。第二份供应链分析报告显示,虽然波兰拥有部分生产能力,但全球活性成分市场仍由中国、印度主导,欧洲仅西班牙具备显著产能。
欧美投资差距扩大
阿斯利康波兰总裁维克托·亚尼茨基指出,2002-2022年间欧盟研发支出与美国的差距从20亿欧元扩大至250亿欧元。他强调,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资金规模,更需要稳定的法律框架、产学研协作机制、匿名医疗数据访问权限以及知识产权保护。
波兰议员兼前卫生部副部长贾努什·奇辛斯基则持谨慎态度:"战略目标必须匹配财政能力。"他批评国有药企塔尔霍明工厂的1亿兹罗提赤字困境,认为象征性奠基仪式无助于解决实质性问题。从地缘政治维度看,他援引美国战略文件预测2027年台海可能爆发冲突,强调波兰作为北约盟友需预做经济调整准备。
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诺华波兰公共事务总监伊沃娜·帕亚克指出,欧洲全球临床试验占比从2009年的44%骤降至2024年的21%,已落后于美国(35%)和中国(30%)。她主张将医疗健康从人权视角升级为战略资源,提出三管齐下策略:增加医疗投入、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发展预防医学与数字医疗。
默沙东波兰董事总经理贾斯汀·甘迪强调,欧洲竞争力短板在于过度关注短期成本控制。他提议建立跨成员国联合行动机制:"药品可及性需要私营部门与公共机构的协同作战。"针对欧盟2028-2034新财政规划,亚鲁巴斯议员指出,原独立的14个专项基金将整合为"欧洲竞争力基金",其中医疗与生物技术为四大优先领域之一。
亚洲竞争压力升级
米谢维奇-亚盖拉克结合普发制药实践经验指出,中印通过数十年产业政策扶持,已凭借成本优势占据市场主导。波兰企业被迫放弃部分原料药生产,转而专注小批量高附加值活性成分领域。2023年启动的高活性API研发生产中心,成为欧洲少有的专业设施。
关于知识产权争议,她指出部分企业通过"专利丛林策略"延长垄断期,而亚尼茨基强调已授权专利必须获得尊重。劳林-格日贝克博士则揭示深层矛盾:欧洲生产成本显著高于亚洲,要实现药品安全必须承受相应成本代价。她建议重构医疗资源分配体系,从治疗转向预防,并利用国防开支的外溢效应强化医药储备。
亚鲁巴斯议员最后总结:"新冠疫情教会我们合作的力量。"他回顾1950年代欧洲健康政策先驱保罗·里贝雷的未竟事业,指出70年后医疗领域或将成为深化欧盟一体化的突破口。在保持成员国主权的同时,通过欧洲参考网络等机制,医疗卫生可成为增强欧盟凝聚力的新支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