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B·格登爵士于本周二逝世,享年92岁。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范式转变性细胞操作方法,最终促成世界首例大型哺乳动物克隆——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格登研究所所长本·西蒙斯确认了这一消息。该研究所于199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以格登命名。西蒙斯未透露具体逝世地点及原因。
作为该校名誉教授,格登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泰斗。他毕生对细胞的研究与操作为干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奠定了基础。再生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操控患者自身细胞培育替代器官或组织。
格登最初于1962年在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时因发表经典实验而闻名全球。他从成年青蛙肠道细胞中提取含DNA的细胞核,再将这些细胞核注入已移除细胞核的蛙卵中。卵细胞高效地"重编程"了移植细胞核中的基因:它们从高度分化的肠道细胞功能切换为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过程,即细胞核重编程。
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肠道细胞等特化细胞无法执行其他功能。这项在牛津胚胎学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证明,无论细胞如何特化,均保留全部遗传信息。
"格登博士挑战了分化状态固定且不可逆的教条,"加州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巴克斯特干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海伦·布劳博士在2024年为此篇讣告接受采访时说,"他证明若将细胞核移植至去核蛙卵,就能发育成游动的蝌蚪。"
布劳在1969年还是本科生时首次接触格登实验,深受启发并开始在其基础上开展研究。到1980年代,她已证实细胞核重编程不仅限于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同样可行。布劳及其干细胞生物学家团队表示,格登进一步证明细胞核重编程是获取多能干细胞的理想方法——这种"空白画布"能转化为任何细胞类型。目前多能干细胞正被用于癌症研究及肢体功能丧失患者的神经再生。
"这是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哈佛干细胞研究所联合主任道格拉斯·梅尔顿评价非洲爪蟾研究时说。他于1975至1980年在剑桥大学格登实验室攻读博士,"约翰证明了细胞保留全部基因,通过细胞核重编程可使其回归初始状态。"
格登的两栖动物研究,加上布劳后续的哺乳动物细胞核重编程研究,为1996年苏格兰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直到2006年,科学家才真正理解格登数十年记录的细胞核重编程机制。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现,当名为转录因子的DNA调控因子作用于实验室操控的细胞时,会诱导其对细胞核移植产生类似受精卵对精子的反应。
格登与山中伸弥因这一发现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约翰·伯特兰·格登1933年10月2日出生于英格兰迪彭霍尔小村庄,父亲威廉·纳撒尼尔·格登是银行家,40多岁退休后转行将教科书转录为盲文;母亲埃尔西·比斯。他有位姐姐卡罗琳。格登家族在英国历史上可追溯近千年。
格登就读私立小学时痴迷昆虫学,常在家饲养蛾类与蝴蝶。13岁入读伊顿公学时,他随身携带了饲养毛虫的罐子。但两年后,一位教师强烈劝阻他学习生物学等科学课程。
该教师在评语中写道:"我认为格登有志成为科学家的想法相当荒谬。"
格登终身保留这份评语,其副本现仍展示在诺贝尔奖官网的个人传记页面。"这对生物学入门可谓沉重打击,"格登在2008年《细胞生物学杂志》采访中坦言。该评语导致他被伊顿公学禁止修习所有科学课程,校方强制他改学古希腊语和拉丁语。
离开伊顿后,他考入牛津大学,但该评语同样影响其科学专业录取资格。因缺乏中学科学课程记录,他无法主修向往的动物学。父母为此安排了两年科学辅导。
1953年入读牛津后,格登在本科阶段取得首个重大发现:在牛津林中发现一种看似家蝇实则不同的昆虫。他将标本送至校昆虫学专家,无人能辨识,最终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由馆员鉴定为膜翅目昆虫——即锯蝇,这是英格兰首次发现该物种。格登于1954年在昆虫学杂志发表此发现。
1956年毕业后,他留校攻读研究生,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加州理工学院完成一年博士后研究后,他返回英国与牛津商人之女琼·伊丽莎白·柯蒂斯结婚,育有奥雷亚和威廉两名子女。妻子、子女及两名孙辈 survive him(译注:此处保留英文生存状态表述,符合讣告惯例)。
除诺贝尔奖外,格登还获得沃尔夫奖(以色列国际科学奖)和被誉为"美国诺贝尔"的拉斯克奖。1995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因其科学贡献授予他爵士头衔。
"约翰永远充满好奇心,"梅尔顿在2024年采访中说,"对他而言科学是美妙的人生,他相信每个人都应参与其中。他培养了一整代科学家,全球高校遍布他的门生。"
艾什·吴为本文提供了报道支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