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虽然具有多种临床用途,但作为心脏病发作后的治疗药物可能已落后于医学发展。最新研究显示,这种常见治疗方案对多数心肌梗死患者并未带来实际益处。
由国际研究团队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近10,000名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或未接受治疗后,两组在死亡率和二次心脏病发作风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特别指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40%的患者群体中,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与未治疗组在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保持一致。
"这项试验将重塑所有国际临床指南",西奈山Fuster心脏医院院长Valentin Fuster教授表示。研究同时发现,β受体阻滞剂对女性可能存在潜在风险,二级数据分析显示LVEF超过50%的女性使用该药物后心血管事件风险反而升高。
这项名为REBOOT的试验纳入约8,500例轻度心肌梗死患者,所有参与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40%。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平均3.7年的随访,两组在全因死亡、二次心梗和心力衰竭住院等终点事件上表现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80%的心肌梗死病例都属于这种保留射血分数的类型。研究通讯作者、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科学主任Borja Ibáñez指出:"这些发现意味着β受体阻滞剂不应再作为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案。"
虽然该药物对多数患者无效,但对严重心肌损伤患者仍具临床价值。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肾上腺素对β受体的作用降低心率和血压,至今仍被广泛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偏头痛和焦虑症等疾病。
这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次级分析发现,女性对β受体阻滞剂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性别特异性风险可能与女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有关。研究团队建议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性别和心脏功能状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