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线发表于《BMJ循证医学》的一项新研究,证实了长期被怀疑却不愿承认的事实:不存在安全的饮酒水平。该研究指出,即使是曾被认为无害甚至一度被吹捧为有益的轻度或适度饮酒,也可能增加痴呆风险。这一基于数百万参与者遗传和观察数据的发现,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
全球范围内,酒精每年已导致260万人死亡,约占全球死亡总数的二十分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确定为25至49岁人群死亡和健康不良的首要原因。仅2019年,酒精使用就关联导致47.4万心血管疾病死亡和40.1万癌症死亡。酒精是明确的致癌物,也是道路交通事故、暴力事件和自杀的主要推手。
这项关于痴呆症的新发现进一步加剧了本已严峻的形势。研究显示,每周饮酒量增加三倍,痴呆风险将上升15%。这一警示对全球应具醒酒之效,但我们将如何应对?对于圭亚那这样精神卫生资源本就有限的小国而言,这应是一记警钟。痴呆症照护成本高昂、身心消耗巨大,且本国几乎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通过减少饮酒来预防痴呆,是此处可实施的最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之一。问题在于,我们的领导者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做出一项短期内可能广受非议的决策?
众所周知,圭亚那及其国民与酒精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渊源。作为朗姆酒生产国,酒精产业规模庞大。许多圭亚那人——包括部分不饮酒者——都为本土蒸馏厂出产获奖朗姆酒而自豪。从文化角度看,朗姆酒几乎已成为圭亚那民族身份的代名词。
酒精在洗礼、婚礼、聚会、守灵和葬礼上自由流通,几乎成为每个庆祝日的背景:印第安遗产日、马什拉马尼节、复活节、圣诞节、旧年节、新年节、劳动节和节礼日。唯一显著例外似乎是穆斯林宗教节日,而在印度教节日期间,宗教领袖每年需发布提醒禁止饮酒。此外,酒精品牌赞助体育赛事,包括涉及青少年球员和球迷的活动。
对于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酒吧、朗姆酒商店及其他烈酒销售场所的数量令人震惊。其中多数持证经营,但在采矿和内陆社区,存在大量非法销售点。这凸显酒精已融入社会肌理,几乎成为归属感的标志。然而,这种常态化带来的毁灭性代价常被忽视。
仅需浏览本地新闻,便能感知问题的严重程度。报道中充斥酒精引发的暴力事件、酒驾交通事故、家庭破裂及生命早逝。2023年,圭亚那警方截至10月初报告171起道路死亡,是2022年全年数据的两倍。超速和酒驾被确定为主要原因,其中第三区域记录的酒精相关致命事故数量最高。内政部此后通过《机动车与道路交通(修正)法案》引入更严厉处罚,但执法依然薄弱,酒吧经营者对向醉酒顾客提供服务后导致其驾车的行为未被追责。
此外,警方记录和媒体报道频繁指出酒精消费是暴力犯罪的因素,包括杀害女性案件和谋杀自杀事件。酒精并非此类悲剧的唯一原因,但往往是催化剂。更令人担忧的是代际影响:调查显示超30%的圭亚那青少年偶尔饮酒,许多人首次饮酒年龄早于14岁。早期接触将饮酒正常化为社交成年礼,为终身有害使用埋下伏笔。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萨伊亚·毛·皮乌卡拉博士上周在联合国发言中,敦促各国展现大胆的政治意愿,对酒精实施营销限制、税收调控和供应管控。此类呼吁并非首次提出,但影响力巨大的酒精产业常将监管扭曲为对文化或个人自由的攻击。真相是,酒精的危害远超个人选择——饮酒不仅影响消费者,也波及其家庭。
皮乌卡拉博士的呼吁能否在此落地生根?政府是否会采纳其所列的循证干预措施?针对酒精使用障碍人群的公共意识宣传、预防投入及治疗支持能否获得重视?尽管在朗姆酒构成民族身份的国家推动变革绝非易事,但必须区分文化与命运。正如全球吸烟规范已转变,饮酒规范亦可改变。
别忘了,圭亚那曾在2017年7月通过《烟草控制法》,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吸烟,并禁止烟草广告。该法还试图规范香烟销售,同时要求制造商、批发商和进口商履行报告义务。
现在所需的推动力是,不仅政治领导层,而且所有相关方都必须认识到不作为的代价过高。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以保障本国公民的健康、尊严乃至生命。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