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遍认知相反,你所不了解的事情有时反而可能对你造成严重伤害。对于老年人群体,这种情况在中风防治领域尤为明显。
中风的俗称是"脑攻击"。它通过阻断(通常是血栓)或更少见的出血(如血管破裂)中断大脑供血,造成脑组织损伤、身体瘫痪及语言功能丧失。每年影响70万人,导致16万人死亡,成为美国第三大致死疾病和首要致残原因。由于公众认知不足,中风往往逃脱罪责追究。
年龄是中风的核心风险因素,且不限于高龄。年满55岁(并不算老)后,中风风险每十年翻倍增长。整体来看,80%的中风患者超过65岁。老年人不仅中风致死率更高,且对残疾后果的恐惧远超死亡本身。此外,首次中风还会增加复发风险。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45-55岁的非裔和拉美裔美国人相比白人群体:中风发生率是其2倍,致死风险则高达4-5倍。(55岁后各族裔风险趋于平均)家族史是另一关键因素,建议有此背景者重点掌握预防与应急知识。
预防是最有效的干预手段。现有治疗选择有限且康复周期漫长,相较而言预防效果更具成本效益。
首要措施是血压控制。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也是唯一可调的最大风险因素。健康血压应低于140/90。近期研究证实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均重要,即使轻微升高也会增加中风风险。约三分之一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未被确诊或治疗不足。
一个顽固误解是"老年人降压存在风险",甚至部分医务人员仍持此观点。但"高龄高血压治疗试验(HYVET)"已证伪该理论:将80岁以上人群血压降低可使中风死亡率下降39%,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率下降34%。唯一禁忌是极度虚弱患者(严重功能障碍或预期寿命极短)。
另一个被低估的风险是心房颤动(常见心律失常)。在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导致每四例中风中就有一例(常是最严重致命类型)。最有效治疗是抗凝药物,通过阻止心脏内血栓形成预防脑栓塞。药物包括华法林(Coumadin)、阿司匹林(对75岁以上患者预防效果远不如华法林)及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
虽然华法林需要密切监测且存在出血风险(包括脑出血),但多数专家(包括本人)根据数据确认:其在中风预防中的获益远超出血风险。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教授、美国心脏协会中风委员会前主席J. Donald Easton医生指出:"对高风险患者,抗凝剂益处远超风险。过度谨慎可能损害患者长期健康。"
遗憾的是,仅约三分之一应接受抗凝治疗的高风险患者实际获得该治疗。新型抗凝药的出现可能改变这一现状,因其管理更便捷且脑出血风险更低。
预防中风的其他措施:
- 戒烟
- 限制酒精摄入
- 每日规律运动
- 健康饮食及必要时减重(增强心血管保护,降低血脂水平)
- 糖尿病或心衰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
tPA:唯一获批的中风药物
自1996年FDA批准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来,这是唯一经证实的中风治疗药物。该天然溶栓酶仅对血栓型(缺血性)中风有效,禁忌用于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中风。治疗窗口期为发病后3-4.5小时,最佳治疗时间是到达医院首小时内给药。但现实中,仅不到三分之一患者能及时接受治疗。
禁忌人群包括:18岁以下、正在使用抗凝药、近两周有手术/出血/腰穿史、血糖极高、血压失控或经CT扫描显示颅内出血者。
FAST中风识别法:
- F=面部:让患者微笑,是否一侧面部下垂?
- A=手臂:举起双臂,是否一侧无力下垂?
- S=言语:重复简单句子,是否言语含糊?
- T=时间: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任何人都可能突发中风,但通过年龄与健康风险评估可降低部分风险。值得欣喜的是,随着生活方式改善,中风死亡率正在下降。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科学家预测:持续努力可使80%的中风得以预防——这将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