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发的医疗急症,因脑部血流中断导致脑细胞缺血坏死。作为全球致死与致残的主要原因,其早期识别与干预对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
本指南系统阐述中风类型、病因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风险因素与护理管理,为护理人员、医学生及医疗从业者提供专业参考资料。
什么是中风?
中风的医学定义是脑血流中断引发的急性神经功能障碍。大脑依赖持续的氧气与营养供应,仅数分钟的供血中断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
主要分为两类:
- 缺血性中风(血流阻断)
- 出血性中风(脑内出血)
中风类型详解
1. 缺血性中风(阻塞性)
占全球中风病例的80-85%,因血栓或栓塞阻断脑动脉供血所致。
- 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管原位血栓
- 栓塞:心源性血栓等异物阻塞脑血管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小中风",症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完全消失,是重要预警信号。
2. 出血性中风(破裂性)
因脑血管破裂引发颅内出血,血肿压迫脑组织并破坏血供。
- 常见诱因:动脉瘤、高血压失控、外伤
- 主要并发症:颅内压升高引发脑疝,预后较差
中风临床表现
FAST识别原则:
- F - 面部下垂:单侧面部肌肉无力致笑容不对称
- A - 肢体麻木:单侧手臂无力或无法抬起
- S - 言语障碍:吐词不清或语言理解困难
- T - 紧急呼救: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911)
其他警示症状:
- 爆炸性头痛
- 突发视力丧失
- 共济失调或眩晕
- 意识模糊
脑卒中后失语症类型
依据受损脑区可分为:
- 接受性失语(韦尼克区损伤):听不懂语言但可流利表达(语义错乱)
- 表达性失语(布洛卡区损伤):理解正常但言语困难
中风风险因素分析
可控因素:
- 高血压(首要危险因素)
- 动脉粥样硬化
- 糖尿病
- 吸烟饮酒
- 肥胖症
- 口服避孕药
不可控因素:
- 家族史
- 高龄
- 男性
- 非裔/西班牙裔人种
急性期治疗方案
缺血性中风治疗
溶栓治疗(tPA):
- 发病3-4.5小时内静脉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护理要点:避免肌注、减少穿刺,绝对卧床
出血性中风治疗
- 神经重症监护
- 降颅压治疗(甘露醇、过度通气)
- 手术清除血肿或夹闭动脉瘤
- 死亡率显著高于缺血性中风
脑卒中护理管理体系
护理人员在急性期与康复期扮演关键角色:
营养支持:
- 评估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
- 存在误吸风险时禁食
- 提供糊状/流质饮食
体位管理:
- 床头抬高30度(降低颅内压)
- 患肢中立位支撑
- 每2小时被动关节活动
沟通支持:
- 使用沟通板等辅助工具
- 配合语言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
并发症预防:
- 机械预防深静脉血栓(弹力袜)
- 早期康复训练促进ADL恢复
- 心理支持缓解抑郁焦虑
类型对比表
特征 | 缺血性中风 | 出血性中风 |
---|---|---|
病因 | 血栓/栓塞 | 血管破裂、动脉瘤 |
发病率 | 约85% | 约15% |
起病特征 | 突发,或有TIA前兆 | 剧烈头痛伴呕吐 |
治疗 | 溶栓(tPA) | 手术止血、降颅压 |
预后 | 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 死亡率高 |
常见问题解答
Q1:中风与TIA的根本区别?
A:TIA症状可逆且无永久脑损伤,但需视作卒中预警。
Q2:最佳救治时间窗?
A:溶栓治疗需在发病3-4.5小时内实施。
Q3:年轻人会中风吗?
A: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先天血管异常或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
Q4:中风后恢复期差异?
A:康复效果个体差异大,早期介入可显著改善预后。
Q5:预防核心策略?
A: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运动、健康饮食。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