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风?
中风是一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的脑血管疾病。其通常因脑动脉破裂出血或血栓等栓塞物导致缺血而突然发作,引发局部脑功能障碍。缺氧区域的神经细胞若未及时恢复供血,将出现功能紊乱并最终死亡。导致缺血性中风的两大机制为闭塞性(血管堵塞)或血流动力学异常(血压过低),两者均会降低脑灌注压,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不过在特定范围内,脑血流可通过脑动脉自动调节机制和侧支循环维持。当动脉发生闭塞时,梗死核心区周围区域的血流虽减弱但仍能避免结构性损伤,这部分被称为缺血半暗带(penumbra),类比日食时半阴影区。该区域的细胞功能变化具有可逆性,及时恢复血流可使神经元重新正常运作。
中风有哪些类型?
脑梗死并非单一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栓塞是缺血性中风最常见原因,可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或颈动脉系统,70-80%的病例与栓子迁移有关。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由动脉或小动脉破裂引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缺血性中风。动脉-动脉栓塞是缺血性中风主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易引发血栓。斑块进展会导致动脉狭窄、血管壁血栓形成,并最终高度可能形成栓子。栓子大小和成分、侧支循环系统等决定梗死范围。小型血小板栓子常快速分解,仅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大型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则更顽固,易引发持续性严重缺血。颈内动脉分叉处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发生部位,其次为颈动脉虹吸部、椎动脉近远端及基底动脉中段。
中风有多普遍?
中风是继心脏病和癌症后的第三大死亡原因,也是严重残疾的首要诱因。1/3致死病例发生在65岁之前。不同国家的死亡率差异显著,每年每10万人中20-250例不等。美国年均死亡15万例。1969-1987年间,部分发达国家中风死亡率显著下降:美国男性下降40%,女性42%。这种下降与风险因素(高血压控制、生活方式管理)的有效干预、诊断准确度提升及急性期管理改善相关。25国数据显示,西欧1970-1985年间年均死亡率下降3-5%。工业国家中风发病率约每年每10万人150例,1980年代下降约20%。急性期主要死因为脑水肿引起的幕下疝和脑压迫,发病1-2周后的死亡常源于住院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静脉血栓栓塞。
中风的预警症状有哪些?
预警症状包括:突发单侧面部、手臂或腿部无力或麻木;单眼视力模糊或丧失、失语或语言理解困难;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不明原因的眩晕、步态不稳或突然跌倒(尤其伴随前述症状时);吞咽困难。出现任何症状(即使仅持续数秒)都应立即就医。若症状持续不足24小时则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约30%中风病例有TIA前兆。曾发生TIA者中风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TIA是极其重要的警示信号,绝不容忽视。
中风会产生哪些影响?
中风的异质性和亚型差异可能影响诊断和管理,但神经学表现通常有助于定位病变和预测机制。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病变可出现不同模式的瘫痪:大面积或深部MCA梗死导致偏瘫;上干病变表现为面部和上肢为主的偏瘫;前动脉供血区病变则以下肢无力为主。感觉缺损常见于MCA中风,特别是丘脑腹后外侧部病变可导致完全性对侧感觉丧失。枕叶动脉供血区梗死可能出现同向偏盲,影响行走和驾驶,可能伴随失读症或运动不能。脑干病变可引发复视、偏瘫或共济失调。优势半球梗死可导致失语症,影响听说读写能力。神经行为表现突出,可能出现单侧忽略症。许多患者会继发抑郁影响运动康复,延髓梗死或双侧病变可能引发吞咽困难,导致误吸。
中风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心血管风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和可改变两大类。不可改变因素包括年龄(每十年风险翻倍或三倍)、性别、种族、家族史及既往TIA/中风史。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西方国家女性降幅尤其显著。复发率首年0.1-10%,前6个月风险最高,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加剧风险。可改变因素包括高血压(最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疾病和脑出血相关)、吸烟(剂量依赖)、高脂血症(胆固醇代谢直接参与斑块形成)、糖尿病(伴高血压风险加剧)和酗酒。血压与中风相对风险呈近似对数线性关系,极高龄者风险增幅降低(50-59岁相对风险3.5 vs 80岁以上1.7)。
如何诊断中风?
早期正确诊断需评估症状、病史和风险因素并进行常规检查。急诊室首选ECG和血液检查,包括血沉、血细胞计数、电解质、血糖、胆固醇、凝血谱等。脑CT扫描是急性期关键检查,20分钟内可区分缺血性和出血性病变,但部分病例初期CT可能正常,需观察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沟消失、动脉高密度)。MRI在检测脑干梗死和小梗死方面更敏感,可改善定位和病变分期,但因检查时间和判读难度未完全替代CT。其他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选择性病例需进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脑脊液检查。
如何治疗急性中风?
急性期管理不属本文重点,但需强调及时治疗避免脑细胞进一步损伤。关键在于预防早期并发症如颅内压升高、误吸、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治疗目标是保护梗死核心区周围半暗带细胞,如保持仰卧位维持脑灌注压。高血压治疗通常在平均动脉压>160mmHg时启动,需避免发热和高血糖。超早期溶栓治疗(主要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显示显著疗效,多中心研究证实发病3小时内启动可实现持续神经功能改善。神经保护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前景。二级预防方面,国际卒中试验(IST)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CAST)证实尽早使用阿司匹林可降低早期复发率。低剂量肝素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但需谨慎监测。
如何预防中风?
大多数中风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一级预防重点在于抗血小板药物和风险因素管理。二级预防研究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卒中、心梗和血管死亡风险25%。阿司匹林剂量争议未定,荟萃分析提示中等剂量(200-325mg/日)效果最佳。其他预防措施包括抗凝治疗、手术(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控制高血压(降低舒张压6mmHg可减少40%首发中风)和房颤管理。生活方式调整(戒烟、减重)至关重要。本手册旨在解答中风预防的核心问题。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