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风?
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紧急状况,主要表现为脑部血流中断。美国每年约80万例发病案例中,85%属于缺血性中风,由脑动脉阻塞引起;其余为出血性中风,由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出血。及时救治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及致残风险,出现突发面瘫、言语障碍或单侧肢体麻木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核心症状识别
根据梅奥诊所神经科专家Robert D. Brown Jr.的临床指南,典型症状包括:
- 语言功能障碍:理解困难、言语含糊或构音异常
- 运动功能异常:单侧面部下垂、肢体无力(如举臂时单侧下垂)
- 视觉障碍:单眼或双眼突发视力模糊、复视
- 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共济失调
- 特殊警示:约30%患者伴随剧烈头痛伴呕吐
病理机制详解
缺血性中风
占病例绝大多数,主要由三类血栓机制引发: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或脑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
- 心源性栓塞:房颤患者心脏形成的血栓随血流进入脑血管
- 微栓塞:脂肪微粒或动脉斑块碎片阻塞终末血管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内皮损伤机制增加缺血风险,但尚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
出血性中风
常见诱因包括:
- 未控制的高血压(占病例40%)
- 抗凝药物过量
- 脑动脉瘤破裂
-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
- 外伤性颅脑损伤(如车祸)
风险分层管理
不可逆风险因素
- 年龄>55岁(每增加10岁风险倍增)
- 非裔/西班牙裔种族
- 男性(比女性高1.5倍)
- 家族史(一级亲属中风史增加3倍风险)
可控危险因素
- 代谢综合征(BMI>28+高血压+糖尿病)
- 吸烟(主动吸烟或二手烟暴露)
- 酗酒(男性每日>25g乙醇,女性>15g)
- 睡眠呼吸暂停(通过间歇低氧损伤血管)
- 房颤(需规范抗凝治疗)
诊断评估
急诊处理遵循"CT优先"原则:
- 影像学检查:CT血管造影(CTA)或MRI弥散加权成像(DWI)
- 超声评估:颈动脉超声检测内膜中层厚度
- 血液检测: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四项
治疗策略
缺血性中风
- 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使用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血管内治疗:支架取栓(如Penumbra系统)
出血性中风
- 降压管理:目标血压维持<140/90mmHg
- 止血治疗:新型PCC(凝血酶原复合物)优于新鲜冰冻血浆
- 手术干预:幕上血肿>30ml或小脑血肿>10ml需手术清除
康复管理
多学科团队包括神经科、康复科、心理科等专家,康复周期通常持续6-12个月。关键措施:
- 运动疗法:Brunnstrom分期训练法
- 语言治疗:针对失语症的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 心理干预:SSRI类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
- 家庭支持:Caregiver培训及社区资源接入
二级预防
基于SPS3研究,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使复发风险降低15%,但需监测出血风险。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在房颤患者中出血风险较华法林低30%。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检测,结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支架植入术(CAS)预防复发。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