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顺义妇儿医院接诊了60岁的张阿姨,她已绝经10年,却因长期未取节育环,出现了阴道出血的症状。经B超检查发现,节育环已嵌入子宫肌层。手术过程十分复杂,医生联合使用宫腔镜和电切镜,还进行了麻醉,并将宫颈扩张至9号才取出节育环。医生表示,张阿姨的情况取出难度大,还存在子宫穿孔、大出血等潜在风险。而且类似张阿姨这样绝经后未及时取环的情况,在老年女性中并不少见。
长期未取环,健康风险知多少?
长期未取环会带来诸多健康风险。首先是环体嵌顿,节育环会随子宫萎缩逐渐陷入肌层,进而引发慢性炎症、局部组织坏死。其次,节育环还有移位风险,变形后可能穿透子宫壁进入腹腔,导致腹膜炎或肠粘连。另外,节育环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可能诱发异常增生,绝经后雌激素下降,更易引发出血与感染。 从病理机制来看,子宫肌层对异物会产生慢性包裹反应,导致环体与组织黏连;绝经后子宫体积缩小,而环相对体积增大,会压迫血管或神经末梢。数据显示,绝经后1年内取环者并发症率低于5%,延迟取环者风险增加3 - 5倍。
取环黄金期,你找准了吗?
取环有不同的时间窗口。对于有避孕需求的女性,节育环到期(如铜环8 - 10年)或计划妊娠前3 - 6个月就需要取出。而绝经后的女性,建议在绝经后半年至1年内取环,此时子宫仍有一定弹性,操作风险较低。 取环还需要进行个体化评估。不同类型的环取出难度不同,尾丝环较易取出,无尾丝环(如O型环)则需影像辅助,记忆合金环可能随时间变形。如果出现不规则出血、下腹疼痛、白带异常等并发症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 在医疗流程方面,术前要进行评估,通过B超定位环的位置,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复杂病例还需麻醉科会诊。术中,宫腔镜联合电切镜是嵌顿环取出的首选方案,可避免盲目钳取导致断裂残留。
特殊情况巧应对,术后管理不能忘
遇到高难度取环案例,处理方式也不同。若环断裂残留,需分次手术或腹腔镜探查;若合并子宫内膜病变(如息肉、癌前病变),需同步处理。就像张阿姨的案例,医生通过电切镜分离肌层包裹组织的创新方法,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术后护理也很关键。术后2周内要避免性行为及盆浴,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还要定期复查B超,确认环体完全取出,监测子宫恢复情况。对于取环困难者,可评估激素避孕药、皮下埋植剂等短期替代方案,但需在妇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节育环并非“终身植入物”,其管理需贯穿全生命周期。绝经女性应主动就医筛查环体状态,别因“无症状”而忽视风险。虽然医疗技术进步已能解决复杂取环问题,但早干预仍是降低风险的核心策略。正如顺义妇儿医院医生呼吁的:“每个女性都应将取环纳入健康管理日程,而非等到身体发出危险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