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建议:器官移植供体筛查和术后监测这样升级!

作者:张熙
2025-07-16 09:35:01阅读时长3分钟1169字
建议:器官移植供体筛查和术后监测这样升级!
感染科寄生虫感染器官移植粪类圆线虫供体筛查术后监测免疫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抗寄生虫药物多器官损伤供体信息共享患者自护高风险地区移植安全伊维菌素血脑屏障

内容摘要

器官移植后寄生虫感染事件揭示供体筛查和术后监测的重要性粪类圆线虫感染在免疫抑制环境下可引发多器官损伤,需加强供体筛查和术后监测机制。

近期,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发生了一起罕见的肾移植后寄生虫感染事件。一名61岁男性患者在肾移植术后10周突发严重症状,如呼吸衰竭、皮疹、器官感染扩散等。病情危急,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传染病与器官移植专家卡米尔・科顿团队全面梳理病史并检查,先后排除细菌、新冠病毒感染,最终将焦点锁定在寄生虫感染上。经检测,是捐献的肾脏携带粪类圆线虫,导致患者感染。供体曾居住在寄生虫高发的加勒比地区,但器官捐献系统未对其进行相关筛查。同一供体的另一肾脏受者也出现了相似症状。该案例被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引起广泛关注。

惊!器官移植感染风险竟藏这些漏洞

问题分类汇总

根源分析

每万例器官移植中感染率为14例,看似较低,但粪类圆线虫案例近十年增长至13例,这反映出检测标准滞后于实际风险。美国器官移植法规虽禁止使用活动性感染供体,但寄生虫潜伏感染未被纳入强制筛查范畴。从案例来看,供体居住地是寄生虫高发区,可流行病学评估缺失导致了风险误判。

破解器官移植感染难题,这些方案快收藏

概念解析

粪类圆线虫成虫寄生在肠道产卵,幼虫可经血液扩散至全身。在免疫抑制环境下会形成“幼虫迁移症”,引发多器官损伤。普通人群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而移植患者感染后死亡率可达30 - 50%。

针对性干预策略

患者自护指南

移植受者要遵循“三早”原则:早期识别发热、皮疹、异常疲劳等症状;及时进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测;严格遵医嘱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如在感染风险期暂时减量。

免疫抑制者小心!寄生虫威胁大揭秘

从病理演进来看,正常免疫系统能控制少量寄生虫,但移植后免疫抑制,寄生虫幼虫会大量增殖,迁移至肺、皮肤、腹腔等部位,引发多器官炎症反应。普通感染如细菌感染,治疗方法与寄生虫感染不同,寄生虫感染需使用特定抗寄生虫药物,如伊维菌素,且可能需皮下注射等强化方式突破血脑屏障。数据显示,粪类圆线虫感染案例虽少,但致死率是细菌感染的2 - 3倍,所以优先防控很有必要。 此次事件推动了器官移植行业变革,器官移植安全需平衡供体可及性与风险控制。呼吁移植机构完善筛查流程,患者术后要和主治医生密切沟通。从公共卫生角度看,寄生虫感染防控有望成为全球器官移植标准化体系的重要补充,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让我们以科学态度,为ADHD儿童撑起包容蓝天!
预防儿童“亲吻病”,接触筛查和疫苗接种要做好!
医疗场景虚岁误报危害大,该咋解决?
癌症年轻化来袭,年轻人快把防癌行动融入日常!
为了健康,‘聪明药’千万别碰!这些策略要知道
家庭互动与情绪管理这样做,为你的健康加道防线!
林俊杰心脏问题敲响警钟,心脏健康你重视了吗?
艾灸安全指南:选对机构、做好自测、烫伤急救!
呼吁建立更年期专项健康教育体系,守护中老年生殖健康!
家长和监管部门这样做,让孩子远离劣质“捏捏乐”!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