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秋燥”这个词常常被提及,它究竟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哪些影响呢?近期,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给出了权威解答,强调了科学应对秋燥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慢病人群来说,秋燥可能带来不小的健康威胁。
秋燥对健康的影响机制与慢病风险
“秋燥”时节,气候干燥且温差大,这样的特点很容易导致我们身体的津液耗损。从中医理论来讲,肺喜润而恶燥,燥邪最易侵袭肺脏。身体津液耗损后,就会出现口干、咽痛、皮肤干裂等典型症状。干燥的空气不断带走我们身体的水分,使得口鼻、咽喉等部位缺乏津液的滋润,就像干涸的土地一样。 对于慢病人群,秋燥带来的风险更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温差刺激下,血压容易骤升。想象一下,血管就像水管,血压突然升高,就如同水管里的水压突然增大,很容易引发中风等意外。糖尿病患者在干燥的环境中,皮肤感染的风险也会加重。皮肤干燥就容易出现裂口,细菌就更容易侵入,从而引发感染。王乐医师建议头颈、腹部保暖,这是因为这些部位受寒后,会影响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加患病的几率。
饮食调理的科学原则与实操方案
饮食上,我们要遵循“润燥清补、健脾养肺”的原则。梨、银耳、百合、莲藕等食材都是不错的选择。梨含有丰富的多糖和维生素C,能润肺止咳;银耳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有滋阴润肺的功效;百合能清心安神、润肺止咳;莲藕则可以清热凉血、健脾开胃。而辛辣油炸食物会加重身体津液的耗损,就像火上浇油一样,让身体更加干燥。 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具体的食谱。冰糖雪梨羹:准备一个梨、适量冰糖。将梨洗净去皮去核,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和冰糖,小火炖煮30分钟左右,直到梨变得软烂。这道羹具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银耳百合粥:银耳、百合、大米适量。先将银耳泡发,撕成小朵,百合洗净,大米淘洗干净。将所有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成粥。这道粥能滋阴润肺、健脾养胃。相关指南也建议秋季膳食要注重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以润为健,避免过度滋补。
常见健康谣言的科学辟谣
- 输液无效性:很多人认为换季输液能疏通血管,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动脉硬化斑块是由于血液中的脂质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的,静脉输液无法直接作用于血管壁,把斑块清除掉。而且输液还可能加重心肾负担,相关机构也声明过,盲目输液是不可取的。
- 血压管理误区:季节转换时,血压波动比较明显。我们可以通过血压波动曲线看到,血压并不是稳定不变的。高血压患者如果因为血压稍高就停药,很容易导致血压忽高忽低,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规律用药和家庭监测非常必要。
- 红酒与血管健康:有人觉得红酒能软化血管,相关研究分析表明,酒精摄入与心血管风险是相关的,过量饮用红酒会增加胃肠损伤的风险。血管保护不能只靠喝红酒,而要综合管理,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慢病人群的秋燥应对策略
- 高血压患者:除了注意饮食,晨起时也要格外小心。不要突然起床,因为这样会导致血压骤升。可以采用30秒渐进式坐起法,先在床上躺30秒,然后慢慢坐起30秒,再双腿下垂30秒,最后再站起来。这样可以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避免血压突然升高。
-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可以选择无糖食谱。比如用木糖醇代替蜂蜜制作银耳羹。同时,要注意血糖监测的时间点,一般建议在饭前、饭后2小时、睡前等时间测量血糖,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
- 老年人:可以设计“室内微气候调节方案”。使用加湿器时,将湿度控制在40%-60%,这样的湿度环境比较舒适。早晚开窗通风时,可以逐步增加暴露时间,让身体适应温差变化。
秋燥管理的长期行为习惯培养
我们可以实施“3+2”渐进式改善计划。
- 3个每日行动:每天固定时间饮用温水,每小时喝50ml,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浇水一样,让身体保持水分。午间进行10分钟深呼吸训练,深呼吸可以增加肺部的氧气摄入,滋润肺脏。睡前使用加湿器2小时,改善睡眠环境的湿度。
- 2个周监测指标:每周记录三次手肘内侧的湿润度,了解皮肤干燥的情况。早晚各测一次血压,掌握血压的波动范围。 从中医“子午流注”理论来看,凌晨3-5点是肺经当令的时间,慢病人群在这个时间段要保证深度睡眠,这样能濡养肺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秋燥来袭,我们要结合气候特点、个体健康状况和科学证据来应对。要警惕伪科学,不要盲目跟风“偏方”,以免延误慢病控制。如果出现持续干咳、胸闷等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处理。希望大家都能科学应对秋燥,度过一个健康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