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10个人中就可能有1 - 2人有室性早搏。虽然这种情况较为常见,但潜在风险也不容小觑。室性早搏是心脏电信号异常导致的心室提前收缩,多数人可能没啥感觉,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不适,甚至损害心脏功能。研究显示,40% - 75%的健康成年人在动态心电图中可检出室性早搏。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室性早搏,学会科学应对。
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重视!
- 典型症状:很多患者会感觉心悸,好像心脏突然“咯噔”一下,还会有明显的代偿间歇,就像心脏停了一拍。此外,胸闷也是常见症状之一。
- 非典型表现:部分人会出现乏力、头晕,严重时甚至会眼前发黑,也就是黑矇。
- 紧急就医信号:如果出现晕厥、胸痛,或者运动后症状加重,一定要马上就医。 如果你有疑似症状时,可以通过自测脉搏和记录症状日记来监测发作频率和诱因,比如情绪波动、喝了咖啡之后等。去看医生时带上记录,能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病情。要是出现症状,先找个地方静坐休息,别吃刺激性食物。如果症状一直不缓解或者加重,千万不要自己乱用药,赶紧去医院。
室性早搏是咋回事?风险咋判断?
室性早搏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电信号故障”。诱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比如压力大、喝多了咖啡、电解质紊乱等;病理性的则包括结构性心脏病、药物副作用等。 高危人群特征包括合并晕厥或胸痛、短联律间期(R - on - T现象)、心功能异常(EF值降低,即心脏射血分数降低)等,这些情况需要紧急干预。而无症状且室性早搏负荷<10%的属于低危人群。 要确诊室性早搏,需要做一些检查。12导联心电图能捕捉当下的心脏电活动;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情况;超声心动图则能查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医生会根据室性早搏负荷百分比、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等结果来判断病情。
这样做,远离室性早搏!
- 生活方式调整: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尽量别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周进行3 - 5次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左右。还可以试试正念冥想、深呼吸训练来缓解压力。
- 药物与治疗配合:低危人群可以先进行心理疏导,纠正电解质紊乱。高危人群要听医生的话,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者考虑射频消融术。千万不能自己停药或者乱吃药。
- 康复期自我护理:饮食上要低盐低脂,多吃香蕉、菠菜等补钾补镁的食物。康复期别做高强度无氧训练,保持室内温湿度稳定,减少噪音刺激。
- 并发症监测与随访:要警惕PVC诱导性心肌病、心衰等并发症。定期复查心超和电解质,要是EF值下降等结果异常,要及时调整药物。 室性早搏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控制的,但一定要科学应对。发现症状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大家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降低风险,高危人群更要严格遵守医嘱治疗。关注心脏健康,定期体检,别以为症状轻就不用管,提高疾病管理意识,才能拥有健康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