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医院里因下肢不适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很多人以为只是普通的腿疼、疲劳,休息一下就会好,却没想到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在作祟。这种病在冬季高发,尤其是老年群体,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早期症状。
症状识别大揭秘:腿疼是血管堵塞信号吗?
- 症状分期全知道:PAD的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而变化。第一期是轻微主诉期,患者会感觉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第二期进入间歇性跛行期,行走一段距离后,小腿、大腿或臀部会出现肌肉疼痛、痉挛或无力,休息一会儿就能缓解,但再次行走相同距离症状又会复发。第三期是静息痛期,即使不活动,足部或脚趾也会持续性疼痛,特别是在夜间。到了第四期,会出现溃疡或坏疽,足趾发黑、溃烂。
- 简易自测小妙招:大家可以在家进行一些简单的自查。比如触摸足背动脉,感受搏动并对比双侧力度;做双腿抬高试验,把双腿抬高后观察皮肤颜色是否变白;还可以对比双侧肢体的温度。如果发现突然加重的疼痛、足部颜色发紫或溃烂,要立即就医。
- 常见误区要避开:很多患者会把这些症状当成普通疲劳。其实,静息痛和夜间疼痛是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而且不要自行热敷或按摩,否则可能加重缺血风险。
诊断治疗全攻略:科学应对血管堵塞
- 诊断方法大解析:诊断PAD有多种方法。踝肱指数(ABI)检测是通过比较踝部与上臂血压来判断缺血程度;下肢动脉超声可以观察血管情况;CT血管造影(CTA)能更准确地显示血管状况。
- 治疗方案分层走:
-
轻症管理有妙招:轻症患者要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同时推荐每日进行步行训练。
- 药物治疗要注意: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扩血管药物西洛他唑能改善血液循环。
- 介入治疗解难题:当血管狭窄>70%时,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
-
- 并发症预防不可少:如果出现足部溃疡感染、坏疽扩散等情况,就有截肢风险。对于糖尿病合并患者,严格控糖非常必要。
预防管理行动指南:守护血管健康
- 高危人群针对性策略:
-
老年人要定期筛查:老年人最好每年进行一次下肢动脉超声筛查,冬季要注意保暖。
- 吸烟者快戒烟:吸烟是PAD的重要危险因素。
-
- 饮食运动巧调整:
-
饮食方案要合理:建议采用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结构。多吃深海鱼、燕麦等食物。
- 运动计划因人而异:不同阶段的患者运动要求不同。静息痛期要避免剧烈运动。
-
- 日常监测与紧急处理:
-
居家监测很重要:大家可以记录每日行走距离变化、疼痛发作频率。
- 紧急情况别慌张:如果突发足部剧烈疼痛或颜色变黑,要立即停止活动,抬高患肢,并拨打急救电话。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早期识别的方法,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高危人群建立定期体检的习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降低发病风险,就能实现对血管健康的长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