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在热闹的商场里,一个人突然倒地,周围人惊慌失措。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你身边,你知道该怎么做吗?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致命性疾病,全球每年约有数百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北京地坛医院指出,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分钟,及时识别和急救能显著提高生存率,但多数公众缺乏相关知识,导致很多宝贵生命逝去,所以掌握相关技能刻不容缓。
心脏骤停咋识别?现场急救咋操作?
- 症状识别有窍门:心脏骤停有三大核心症状。一是意识丧失,患者会突然晕倒,呼喊无反应。二是呼吸异常,呼吸停止或者呈现喘息状态。三是脉搏消失,触摸颈动脉等大动脉感受不到搏动。此外,还可能伴随瞳孔散大、皮肤苍白等表现。比如在运动场上,有人突然倒地,呼之不应、呼吸急促或停止、摸不到脉搏,就要高度怀疑是心脏骤停。
- 紧急行动按流程:首先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清楚告知具体位置和患者状态。接着启动心肺复苏(CPR),将双手掌根重叠,放在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 - 6厘米,频率100 - 120次/分钟。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先清理患者呼吸道异物,捏住鼻子,口对口吹气,每次吹气时间至少1秒。如果现场有AED,要马上使用。开机后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将电极片贴在右胸上部和左胸侧下方,AED会自动分析心律并提示是否需要除颤。
- 常见误区要纠正:很多人在急救时存在误区。比如过度依赖他人协助而延误按压,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干等着别人来。还有错误的按压位置或力度,不仅救不了人,还可能伤害患者。另外,有AED却不及时使用,也会错失最佳抢救时机。
心脏骤停能预防吗?长期健康咋管理?
- 生活方式要调整:饮食上,建议采用低脂低盐高纤维的地中海饮食,少吃加工食品。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游泳等,但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还要戒烟限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 健康管理需重视:定期体检很重要,尤其是心电图和血脂检测,能早期发现心脏病风险。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更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 环境心理要支持:家庭环境要保持通风,避免高温增加心脏负担。心理上,可以通过冥想、正念训练等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 社会支持不能少:公共场所应普及AED设备,社区要定期开展急救培训,企业也要把心脏骤停应急方案纳入安全预案。
总结!黄金四分钟,你我共守护
心脏骤停急救的核心在于快速识别症状,按照正确流程进行急救,抓住“黄金四分钟”。预防方面,要从生活方式、健康管理、环境心理等多方面入手。公众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大家要主动学习急救技能,把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相信通过提升社会急救意识和资源配备,能显著降低心脏骤停的致死率。政府和医疗机构也应加大公众健康教育投入,让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守护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