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医学研究者Moriarty发表了一项关于微血管损伤与SARS-CoV-2关联性的重要研究,该研究犹如一把钥匙,有望为新冠长期后遗症及器官功能障碍提供潜在的解释。研究聚焦于红细胞破裂、内皮细胞死亡与炎症反应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新冠感染与缺血条件下微血管损伤的共性病理特征。 研究团队通过尸检组织分析和小鼠模型实验发现,微血管系统损伤不仅在新冠重症患者身上存在,在其他缺血性病症中也普遍存在。而且,这种损伤与补体系统激活及特定细胞死亡形式密切相关。同时,研究还提出白藜芦醇、橄榄叶提取物等补充剂可能具有干预作用,为后续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果说明
研究人员运用多模态成像技术,对新冠患者及非新冠缺血患者的微血管样本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发现,红细胞破裂形成的无定形团块(包含RBC膜碎片)广泛沉积于心脏、肾脏、肝脏等器官的微血管中,且在这些器官中的比例显著高于肺部。具体数据显示,心脏中此类团块的比例为30%、肾脏为29%、肝脏为27%。 这些团块与内皮细胞坏死性凋亡(依赖MLKL蛋白)及补体系统激活(C9沉积)直接相关。实验表明,SARS-CoV-2感染与缺血都会触发内皮细胞坏死性凋亡,进而激活补体系统,裂解邻近红细胞,形成具有双重效应的微塞结构。一方面,它通过“endo-seal”机制密封微血管破裂;另一方面,因RBC膜聚集导致局部血流阻塞,引发器官功能障碍。此外,研究还发现HMGB1蛋白会放大细胞死亡信号,形成持续性炎症反馈循环,加剧微血管损伤的系统性影响。
内容分析
在新疗法探索方面,研究提出了针对坏死性凋亡通路的干预策略。比如,白藜芦醇和姜黄素可抑制MLKL介导的细胞死亡,减少RBC溶血;橄榄叶提取物能调节补体系统,促进内皮修复;槲皮素可激活抗氧化机制,清除RBC释放的有害物质;银杏叶则能改善微循环,并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 以小鼠缺血模型验证时发现,缺乏MLKL或C9基因的实验组溶血显著降低,但伴随微血管出血增加。这表明在干预时需要平衡“密封”与“阻塞”效应。在临床应用中,要结合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选择干预时机。在低血流阶段,优先使用抗坏死药物;在血流恢复期,则需联合抗凝治疗。此外,研究强调刺突蛋白污染的内毒素可能加剧微血管损伤,这提示疫苗或治疗方案需要严格控制杂质。
科普章节
关键机制解释
- 坏死性凋亡:它是一种不同于凋亡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在坏死性凋亡过程中,MLKL会在细胞膜形成孔洞,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进而引发强效炎症反应。
- 补体系统:作为免疫防御网络,其末端复合物C5b-9-C9可直接裂解细胞膜。
- HMGB1:这是细胞应激时释放的“危险信号分子”,能持续激活免疫反应。
术语转化
- 糖萼:可以将其比喻为内皮细胞表面的“润滑涂层”,一旦糖萼降解,就会增加血流阻力。
- endo-seal:类比为血管壁的“生物胶带”,它能在破损处临时封堵,但也可能引发局部堵塞。
病理关联
微血管损伤会通过炎症级联反应参与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沉积)、脓毒症(器官衰竭)等疾病的病理进程。这也说明新冠后遗症中的疲劳、认知障碍可能与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新冠感染与缺血性损伤共有的微血管病理机制,强调了红细胞在微血管稳态中的双向作用。通过解析坏死性凋亡-补体系统-HMGB1的级联放大效应,为长新冠治疗、器官保护策略及微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未来,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补充剂的临床疗效,并探索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精准干预的结合方案,以平衡微塞的“封堵”与“阻塞”矛盾,最终实现微血管损伤的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