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词Chronic cancer related pain、未特指的慢性癌性疼痛、慢性癌性疼痛、肿瘤性疼痛
缩写慢性癌痛、慢性癌症疼痛、慢性癌性痛
别名持续性癌症相关疼痛、长期癌症引起的疼痛、慢性肿瘤痛、慢性恶性肿瘤疼痛
未特指的慢性癌性疼痛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影像学确认肿瘤相关性:
CT/MRI/PET-CT显示肿瘤直接侵犯疼痛相关结构(骨骼、神经丛、内脏被膜)。
骨扫描显示代谢活跃的骨转移灶(需排除非肿瘤性骨病)。
疼痛与肿瘤进展的时序关联:
疼痛出现或加重与肿瘤复发/转移影像学证据时间吻合(±3个月内)。
必须条件:
癌症确诊病史: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肿瘤(原发或转移灶)。
慢性疼痛特征:
持续≥3个月的疼痛(NRS≥4分或干扰日常生活)。
对常规非阿片类镇痛药反应不佳。
排除非癌性疼痛:
通过病史、体检、辅助检查排除创伤/感染/退行性病变等非肿瘤因素。
支持条件:
疼痛性质符合肿瘤机制:
内脏痛(钝痛、定位模糊±自主神经症状)。
骨痛(局部压痛±活动诱发)。
神经病理性疼痛(灼烧感、电击样痛±感觉异常)。
实验室支持证据:
骨转移:血钙>2.75 mmol/L,ALP升高>1.5倍上限。
肝转移:ALT/AST>3倍上限,GGT显著升高。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实验室检查]
A --> D[神经功能评估]
B --> B1(CT/MRI:肿瘤定位/侵犯范围)
B --> B2(PET-CT:代谢活性评估)
B --> B3(骨扫描:骨转移筛查)
C --> C1(炎症标志物:CRP/ESR)
C --> C2(器官功能:肝/肾功能)
C --> C3(电解质:血钙/磷)
D --> D1(痛觉定量测试:QST)
D --> D2(神经传导检查:NCV)
D --> D3(疼痛量表:DN4/ID-Pain)
判断逻辑:
影像学检查:
CT/MRI阳性:肿瘤侵犯疼痛相关结构(如骨皮质破坏、神经根受压)→ 支持癌性疼痛。
PET-CT高代谢灶:SUVmax>2.5且与疼痛部位一致→ 提示活动性肿瘤。
骨扫描"热区":需排除骨折/Paget病,结合ALP升高特异性>90%。
实验室检查:
CRP>10 mg/L+ESR>40 mm/h:提示肿瘤相关炎症,支持疼痛机制。
血钙>2.75 mmol/L:需排查溶骨性转移(敏感性70%,特异性85%)。
神经功能评估:
DN4≥4分或ID-Pain≥3分→ 诊断神经病理性疼痛成分(特异性>80%)。
QST异常(痛觉超敏/感觉缺失)→ 确认神经损伤机制。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骨代谢标志物:
血钙升高(>2.75 mmol/L):提示骨转移活跃释放钙质,需双膦酸盐治疗。
ALP升高(>150 U/L):骨形成/破坏加速标志,与骨痛程度正相关。
炎症标志物:
CRP>50 mg/L:提示肿瘤坏死/继发感染,需评估抗生素使用。
ESR>100 mm/h:可能预示骨髓浸润或副肿瘤综合征。
器官功能指标:
ALT/AST>200 U/L:肝转移导致肝被膜牵张痛,需调整肝毒性药物。
肌酐升高(>1.5 mg/dL):提示肾损伤风险,避免NSAIDs治疗。
神经损伤标志:
血清NGF升高(>40 pg/mL):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子标志,指导抗神经痛药物。
四、总结
诊断核心:影像学确认肿瘤侵犯疼痛相关结构 + 排除非癌性病因。
辅助检查策略:影像学优先定位,实验室验证机制,神经评估分型。
关键实验室异常:血钙/ALP(骨痛)、CRP(炎症痛)、肝酶(内脏痛)需针对性干预。
参考文献: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Adult Cancer Pain (2025)
WHO Guideline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in Cancer (2024)
IASP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Cancer-Related Pain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