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Unspecified Chronic secondary visceral pain

更新时间:2025-06-19 01:41:15
编码MG30.4Z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secondary visceral pain、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慢性继发性内脏痛
缩写CRVP
别名慢性继发性内脏疼、慢性继发性内脏不适、慢性内脏痛-继发性、慢性-继发-内脏痛、慢性-继发-内脏疼痛

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器质性病变证据
      • 影像学(CT/MRI)或内镜检查证实存在内脏器官结构异常(如炎症、梗阻、占位性病变等)
      • 病理学活检显示内脏组织损伤(如纤维化、炎性浸润或神经病变)
    • 疼痛持续时间
      • 持续或复发性内脏痛≥3个月,且疼痛区域符合内脏神经支配节段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疼痛特征
      • 定位模糊的深部钝痛/胀痛(≥70%病例)
      • 疼痛强度VAS评分≥4分(0-10分制)
      • 生理活动(进食、排便等)诱发疼痛加重
    • 客观体征
      • 特定内脏区域压痛(如麦氏点、墨菲征阳性等)
      • 牵涉痛现象(如肝胆病变致右肩痛)
  3. 排除标准

    • 无明确器质性病因的原发性内脏痛(如IBS)
    • 疼痛持续时间<3个月的急性内脏痛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实验室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功能学评估]

B --> B1[全血细胞计数]
B --> B2[炎症标志物 CRP/ESR]
B --> B3[器官功能指标 如淀粉酶/转氨酶]

C --> C1[超声检查]
C --> C2[CT/MRI]
C --> C3[内窥镜检查]

D --> D1[自主神经功能测试]
D --> D2[定量感觉检测]
D --> D3[疼痛日记评估]

判断逻辑

  1. 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CRP升高:提示活动性炎症(需结合影像学定位)
    • 器官特异性指标异常:指向受损器官(如淀粉酶↑提示胰腺病变)
  2. 影像学检查

    • 超声/CT发现结构异常:需与疼痛区域解剖位置匹配
    • MRI神经显像:评估内脏神经压迫或损伤
    • 内镜阳性发现:直接确认黏膜病变(如溃疡、狭窄)
  3. 功能学评估

    • 自主神经测试异常:提示神经调节功能障碍
    • 定量感觉检测:确定痛觉过敏区域范围
    • 疼痛日记:分析疼痛模式与诱因相关性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正常参考值 异常意义及处理建议
C反应蛋白(CRP) <5 mg/L >10 mg/L:提示活动性炎症,需排查感染/自身免疫病;>50 mg/L需紧急影像学评估
血沉(ESR) 男<15 mm/h
女<20 mm/h
持续>30 mm/h:提示慢性炎症状态,建议结合自身抗体筛查
白细胞计数 4-10×10⁹/L >12×10⁹/L:细菌感染可能;<3.5×10⁹/L:警惕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
降钙素原 <0.05 ng/mL >0.5 ng/mL:高度提示细菌感染,需启动抗感染治疗
器官功能指标 依器官而定 淀粉酶>3倍上限:急性胰腺炎;ALT/AST>2倍上限:肝胆损伤,需超声验证

综合解读原则


四、诊断路径总结

  1. 初步筛查:疼痛特征评估+基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ESR)
  2. 病因定位
    • 腹部/盆腔痛 → 超声/CT
    • 胸痛 → 胸部CT+心电图
  3. 深度验证
    • 影像学阳性 → 内镜/活检确认病理
    • 影像学阴性 → 功能学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
  4. 排除诊断:需鉴别功能性胃肠病、心因性疼痛及牵涉性体壁痛

参考文献

  1. ICD-11慢性疼痛分类指南 (WHO, 2019)
  2. 《中国慢性内脏痛诊疗专家共识》(中华疼痛学会, 2021)
  3. Neuromodulation期刊《内脏痛机制与治疗》(2022)
  4. 欧洲胃肠病学会(ESGE)慢性腹痛管理指南(2020)
条目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0
条目慢性血管源性内脏痛MG30.41
条目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MG30.42
条目慢性癌痛MG30.10
条目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Y
条目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