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古力娜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个人经历,称录制节目期间牙龈“肿到像开了特效”。看似常见的牙龈不适,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病因,甚至存在“脓肿危机”。为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陈楠楠主治医师与口腔预防科朱冠雄主治医师与分别从常见病因与重症风险角度,共同解读牙龈肿胀的应对指南。
牙龈肿不是“上火”,三类常见原因差别很大
“很多人把牙龈肿都归为‘上火’,其实不同病因的症状、危害差异很大。” 口腔预防科朱冠雄主治医师指出,临床中最常见的牙龈肿胀多与三类问题相关,可通过症状初步判断:
牙龈炎:最基础的 “预警信号”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多由牙菌斑、牙石堆积引发。” 朱冠雄解释,牙龈炎的肿胀通常局限于牙龈边缘,伴随轻微胀痛或无痛感,核心表现是 “刷牙、咬硬物时出血”,但牙齿不会松动,也无明显伴随症状。“此时牙龈组织尚未出现不可逆损伤,及时清洁就能缓解。”
牙周炎:牙龈炎的 “升级版”
若牙龈炎未及时干预,会发展为牙周炎。朱冠雄强调,牙周炎的肿胀范围更广,除了持续刷牙出血,还可能伴随口臭、牙齿松动,咀嚼时疼痛会加重。“关键区别是牙周炎会形成‘牙周袋’,牙槽骨会被慢慢破坏,这种损伤是不完全可逆的,必须尽早控制。”
智齿冠周炎:年轻人的 “高发困扰”
“尤其多见于17-26岁人群,智齿萌出不全、位置不正时,周围牙龈易藏污纳垢引发炎症。” 朱冠雄提到,这类肿胀集中在智齿周围,疼痛更剧烈,严重时会导致张口受限、面部肿胀,甚至颌下淋巴结肿痛,“娜扎提到的‘肿到像开特效’,若伴随张口困难,可能与这类炎症相关。”
出现“脓包”要当心,这是牙周脓肿的“紧急信号”
“普通炎症若拖延,或清洁不到位,可能发展成更危险的牙周脓肿。” 牙周病科陈楠楠主治医师特别提醒,前段时间网络热议的 “蜜蜂小狗脸”,本质就是牙周脓肿导致的深层组织化脓、炎症扩散。
“它和普通牙龈炎完全不同!” 陈楠楠解释,牙周脓肿是牙周炎晚期的急性发作。牙龈深层的牙周袋内细菌大量繁殖,脓液无法排出,就会在牙龈上鼓起疼痛的脓包,伴随剧烈跳痛、牙龈红肿发亮,按压有波动感,部分人还会出现牙齿松动、发烧。“这种情况若自行处理,很可能加重感染。”
陈楠楠列出脓肿高发群体,需重点注意:
牙周炎“老病号”:长期忽视刷牙出血、牙龈退缩,牙周袋持续加深;
口腔清洁“糊弄者”:刷牙草率、不用牙线,食物残渣堆积成细菌温床;“硬核伤牙”爱好者:用牙开瓶盖、啃骨头,导致牙龈或牙齿隐裂诱发感染;
存在阻生智齿的人群:智齿周围清洁困难,反复发炎易诱发冠周脓肿;
疫力低下的人群:熬夜、压力大、糖尿病患者,会加速脓肿爆发。
结合两位专家的建议,牙龈肿胀时需牢记“自我判断+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朱冠雄强调:刷牙出血持续超过 1 周、牙龈肿胀伴明显疼痛、牙齿松动影响进食、牙龈反复肿痛不愈,需及时就诊;陈楠楠补充:若牙龈出现脓包、张口受限、面部肿胀或发烧,属于 “急症信号”,必须 24-48 小时内就医,“拖延可能导致牙槽骨破坏、牙齿脱落,甚至感染扩散。”
牙龈脓包应对三原则(越秀院区牙周病科蔡维熠医师制作)
“很多人会自行挑破脓包、吃抗生素硬扛,这反而会加重风险。” 陈楠楠给出科学应对方法:
1.紧急缓解:用温盐水(250ml温水+半勺盐)漱口,每天3-4次,减少局部刺激,避免按压、挤压肿胀区;
2.拒绝“硬扛”: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需医生判断后开具处方;
3.专业治疗:医生会根据病因处理。普通炎症需洁牙清除牙石;牙周炎需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脓肿则需先切开排脓,再进行牙周系统治疗,若伴随蛀牙或牙髓炎,还需配合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后炎症得到缓解(陈楠楠主治医师提供)
预防大于治疗!两位专家的共同建议
无论是普通牙龈炎症还是脓肿,预防都是关键。朱冠雄与陈楠楠两位专家给出一致建议:
1.基础清洁要做好:每天用巴氏刷牙法刷牙2次,每次不少于2分钟,配合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饭后用清水或漱口液漱口;
2.检查不可少:每半年至1年做1次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清除日常刷不掉的牙石;
3.戒掉“伤牙”恶习:不用牙开瓶盖、啃硬物,戒烟限酒,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好血糖;
4.早干预是核心:“哪怕只是轻微刷牙出血,也别忽视。” 朱冠雄提到,我国成年人牙龈出血检出率高达87.4%,牙周健康率仅9.1%,“早期干预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危机。”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