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9岁大学生小余的遭遇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小余长期使用“濞秒通”鼻喷,原本以为是“通鼻神药”,却没想到逐渐陷入了药物依赖的困境。
最初,这款鼻喷效果显著,一喷就通,但4个月后,情况急转直下,鼻塞开始24小时持续不断,他只能张嘴呼吸。小余母亲武女士发现问题后,带着儿子从新疆乘飞机到广州找专家。在正规治疗期间,每15天就得调整一次用药,恢复过程缓慢且痛苦。
卫监部门已对此事立案调查,涉事产品也已下架。专家表示,鼻减充血剂对鼻腔血管的破坏虽非永久性,但使用时间越长,恢复时间也越久。目前小余的鼻子通气状况已有很大改善,不过这次经历不仅耗费了家庭大量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药物性鼻炎:真相远比你想的可怕
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能通过收缩鼻腔血管来缓解鼻塞,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严重副作用。研究表明,连续使用超7日就容易引发依赖。小余连续使用了4个月,鼻腔血管敏感性逐渐下降,鼻黏膜也受到了渐进性损伤。
在戒断期,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脑缺氧症状,像头晕、视物模糊等。动物实验显示,长期缺氧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损伤,存在潜在脑损伤风险。根据使用时长,可将风险分为低风险(≤3日)、中风险(4 - 7日)、高风险(>7日),大家可以据此自我评估。
“消”字号产品乱象:你中招了吗
“消”字号产品属于消毒用品,与药品的审批标准不同。“濞秒通”作为消毒产品,却违规添加了处方药成分。市场上类似产品乱象丛生,一些产品打着“快速通鼻、无依赖”的虚假宣传旗号欺骗消费者。
2023年国家药监局就通报了15款非法添加的鼻喷产品。某省2024年对300款鼻喷的抽检中,发现27%含未申报成分。这是因为“消”字号产品备案门槛低、抽检频次不足。
消费者可以通过“三步鉴别法”来区分合法药物与违规产品:查看批准文号、成分表、适用症描述。
应对药物性鼻炎:这些方法超实用
预防阶段
短期鼻塞优先选择物理疗法,如蒸汽吸入、生理盐水冲洗;减充血剂严格限用≤3日,单次喷药间隔>4小时;孕妇、高血压患者禁用含减充血剂产品。
已产生依赖阶段
患者要立即停用药物,改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清洁鼻腔;优先选择鼻用激素(遵医嘱);戒断期配合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
康复期
要避免过敏原,如尘螨、花粉;饮食上增加维生素C、Omega - 3的摄入,像深海鱼、坚果等;还可以定期使用峰流速仪监测鼻通气功能。
鼻腔健康守护:从日常习惯开始
日常维护鼻腔健康,晨起可用清水洗鼻,注意正确操作步骤和器具选择;空调环境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40% - 60%;运动时佩戴口罩防止冷空气刺激。
如果出现持续鼻出血、嗅觉丧失、面部肿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大家可以通过12315举报违规产品,支持完善“消”字号产品成分公示制度。
这次“通鼻神药”事件反映出健康产品监管与公众认知的双重挑战,也给减肥、美白等其他领域的产品滥用敲响了警钟。希望大家建立“用药前必查成分、症状持续必就医”的健康管理习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健康知识,避免陷入“依赖 - 加重 - 更依赖”的恶性循环。让我们一起参与监督,推动健康产品市场规范化,将个案教训转化为群体健康保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