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关注。2025年10月10日,河南省一名13岁男孩身体不适,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自行买药服用后病情恶化。孩子出现腹胀、皮肤及眼白变黄等症状,送医后确诊急性肝衰竭并入住ICU,至今昏迷。医生初步诊断病因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目前孩子每日需3000毫升血浆置换维持生命,亲属各地献血也难以满足需求。
急性肝衰竭有哪些症状?如何诊断?
急性肝衰竭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症状像发热、乏力,容易和感冒混淆,但随着病情发展,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凝血障碍(牙龈出血)、肝性脑病(意识模糊)等症状就要高度警惕。就像这个病例,黄疸出现时肝细胞已严重损伤。诊断急性肝衰竭,要做肝功能检测(ALT/AST显著升高、胆红素骤升)、观察凝血酶原时间是否延长,还要做影像学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诊断Wilson病,要结合血清铜蓝蛋白降低、角膜K - F环(裂隙灯检查)及基因检测(ATP7B基因突变)。判断肝功能储备可以用Child - Pugh评分或MELD评分,这个患儿需每日血浆置换,说明已到肝衰竭晚期。该患儿就是因为没及时做肝功能筛查,没识别出潜在的Wilson病,加上感染和药物双重打击,才引发了急性肝衰竭。
肝豆状核变性遗传吗?早期咋识别?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TP7B基因突变会让铜代谢出问题,铜在肝脏、脑部等器官沉积。儿童期可能只有轻微肝肿大或运动障碍,在感染、药物刺激下可能突发肝衰竭。如果孩子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肝炎、有肝硬化家族史、角膜有K - F环(铜沉积形成的绿色环),青少年出现震颤、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就要警惕了。有家族史的人要定期检测血清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正常值<100μg/24h);高风险人群别用含铜药物(如肝素),少吃高铜食物(如巧克力、坚果)。这个患儿的家族没做遗传病筛查,可见罕见病科普和高危人群监测很重要。
自行用药为啥会加重病情?
对乙酰氨基酚要通过肝脏代谢,过量或长期用会让N - 乙酰苯醌亚胺(NAPQI)蓄积,引起氧化应激和肝细胞坏死。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本来就脆弱,退烧药代谢会进一步损伤线粒体,形成“潜在肝病 + 药物损伤”的致命组合。儿童发热,优先物理降温,吃退烧药要按体重算剂量,别和抗生素、中草药(如何首乌)一起用;肝病患者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可改用布洛芬(但要评估肾功能)。这个患儿家庭自行用药,加速了肝功能恶化。
医疗资源和公众认知短板咋补齐?
急性肝衰竭患者每日3000毫升血浆置换,相当于6 - 8人单次献血量,而亲属血型匹配率只有约25%,这暴露出紧急用血储备和互助献血制度的不足。Wilson病治疗费用高,青霉胺年费用约2万元,肝移植要50万元以上,现行医保覆盖不够,需要推动罕见病专项救助基金和商业保险补充。要建立“儿童发热分级就医指南”,有黄疸、持续呕吐等症状要马上就医;社区要开展遗传代谢病筛查进校园活动,普及Wilson病等罕见病的早期识别。政策上,要把铜代谢指标纳入新生儿筛查项目,完善罕见病用药绿色通道,建立区域性血浆储备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重视罕见病,用药遵医嘱,完善医疗保障,守护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