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南京南站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助事件。广东粤北人民医院护士李梦旖休假带娃候车时,听到广播求助,发现一名癫痫发作倒地抽搐的男子。她果断咬掉美甲,迅速清理口腔异物、调整体位,300秒内控制住病情,随后与家人赶上列车。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癫痫急救知识的关注。
癫痫急救:这些误区你中招了吗?
很多人在面对癫痫发作患者时,常采用错误的处理方式。比如强行按压患者肢体、往口中塞硬物、掐人中和泼水等。实际上,癫痫发作时的抽搐是大脑异常放电导致的肌肉不自主收缩,强行按压肢体可能导致患者骨折;“咬舌”致死概率极低,往口中塞硬物反而会增加误吸风险,导致窒息;掐人中、泼水也无法终止发作,还可能延误急救。
黄金300秒!癫痫急救正确操作大揭秘
癫痫大发作一般持续1 - 3分钟,若超过5分钟未缓解或短时间内频繁发作,需立即送医。李梦旖在300秒内控制病情,处于黄金干预窗口。正确的急救流程是:首先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使唾液或呕吐物自然流出,避免舌后坠阻塞气道;然后疏散人群,确保空气流通,减少患者应激反应;同时记录发作时间,避免强行干预,遵循“不喂食、不束缚”原则。发作结束后,要检查患者意识状态,若呼吸未恢复需启动心肺复苏。
从1%到全民急救,我们还差多远?
中国红十字会统计显示,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远低于欧美国家30% - 40%的水平。多数人依赖“经验式急救”,学校和社区缺乏系统性培训。若周围乘客具备基础急救技能,就能协助疏散或呼叫急救,减轻急救人员压力。 公众可通过官方渠道学习心肺复苏、AED使用及癫痫急救,如参与红十字会认证课程;癫痫患者家属应随身携带病情卡,标注用药史与紧急联系人;公共场所应增设急救标识与设备,完善“第一响应人”奖励机制。 学习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大家行动起来,提升公共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