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迎来了第28个全国高血压日,在大家都关注高血压的时候,低血压却常常被忽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提醒,可别小看了低血压,它可能会带来头晕、晕厥、跌倒等风险。就像有的人久坐后起身,眼前会突然发黑,这其实可能就是低血压在“作祟”。低血压是指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它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存在潜在的健康威胁。
低血压咋识别?症状预警要知道
- 症状分层解析:低血压的症状有典型和紧急之分。典型症状包括体位改变时的眩晕、持续乏力、心悸、注意力涣散等。不同人群还有特殊表现,比如老年人容易因为低血压跌倒骨折,孕妇可能会影响胎儿的供氧。而紧急信号有晕厥、持续恶心、意识模糊等,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可得高度重视。
- 自我监测方法:在家里测量血压也有技巧。最好在早晨起床后、餐前测量,使用经过认证的设备。体位性低血压测试也很简单,先平躺5分钟测血压,然后站立1分钟后再测一次。为了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血压情况,还可以制作一个症状记录表,把每次测量的结果和症状都记录下来。
- 就医时机判断:有些情况需要立即去急诊,比如突发意识丧失、胸痛、呼吸困难。而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者伴随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就建议去常规就诊。
为啥会低血压?病因风险早控制
- 病理机制解析:简单来说,低血压可能是血容量不足、自主神经调节异常、血管扩张过度等原因造成的。有些药物也会有影响,比如利尿剂会导致脱水,β受体阻滞剂会抑制心输出量。
- 高危人群管理:不同的高危人群有不同的预防方法。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要注意日常活动的安全;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孕妇血容量稀释,需要额外补充叶酸预防贫血相关的低血压。
- 药物风险排查:一些药物容易导致低血压,像降压药、抗抑郁药、利尿剂等。在用药前,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当前的血压状况,调整剂量也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低血压咋干预?长期管理有计划
- 急性期应对措施:如果突然头晕,不要慌张,可以缓慢下蹲降低重心,双腿交叉挤压促进回心血量。同时,快速补充含盐饮品,比如含电解质的饮料。
- 生活方式系统调整:
-
饮食方案:盐分摄入可以根据症状调整,每日6 - 15克。建议分6 - 8餐进食,多吃一些能预防餐后血压骤降的食物,比如低GI的燕麦、坚果。
- 运动处方:可以制定一个渐进式的有氧运动计划,比如每周3次,每次15分钟的快走,然后逐步增加到30分钟。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动作,像颈部拉伸、踝泵运动,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 体位管理:起床的时候可以试试“三部曲”,先平躺30秒,再坐起30秒,最后双腿下垂30秒。弹力袜要在晨起前就穿上,一直到日间活动时使用。
-
- 医疗干预配合:药物治疗也有适用场景,比如氟氢可的松需要监测血钾水平,米多君不能和α受体激动剂联用。如果用药有副作用,也有应对办法,比如口干可以含无糖润喉糖。
- 环境改造要点:为了防止夜间跌倒,可以在卧室安装夜间照明系统;浴室要使用防滑垫,还可以设置紧急呼叫装置;空调温度控制在22 - 24℃,避免血管收缩过度。 低血压的管理需要结合医学监测和日常行为调整。大家可以建立一个个性化的健康档案,记录每日的血压、饮食、症状变化。定期随访也很重要,每3 - 6个月复查血液生化指标。即使症状改善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持续监测,避免因血压回升过快导致反跳性高血压。希望大家都能重视低血压,守护好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