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儿童化妆品销售乱象,不少商家竟将成人化妆品冒充儿童化妆品售卖。在电商平台,一款号称“儿童节专用”的化妆品套装,客服虽称部分产品有“小金盾”标识,但眼影、眼线笔等实则并未取得该标识,仍宣称小孩可用。学校周边小卖部也存在低价售卖无标识化妆品的情况。有家长投诉,孩子使用这些产品后出现皮肤过敏、眼部刺激等症状。而《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儿童化妆品须标注“小金盾”,可商家却通过虚假标注或走玩具类目来规避监管。
儿童化妆品乱象多,这些危害要知道
- 标识造假:商家耍起小聪明,模糊产品用途,把产品标注成“玩具”,还隐藏小金盾缺失的信息,让家长误以为是儿童可用的化妆品而掏钱购买。
- 成分违规:成人化妆品里的香精、防腐剂(像苯氧乙醇)、重金属(如铅、汞)以及色素等成分,对儿童皮肤渗透性更强。儿童皮肤角质层薄、代谢能力弱,这些成分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或过敏反应。比如酒精、矿物油等成分,还可能破坏儿童皮肤屏障,增加湿疹、皮炎风险。有个4岁儿童使用眼影后就患上了结膜炎。
- 使用场景不当:眼影、睫毛膏等彩妆产品用在孩子身上,易导致眼部感染,腮红过量使用还有可能被儿童误食。
长期隐患惊人!对孩子身心影响大
从生理层面看,孩子反复接触这些化学成分,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发育。部分防腐剂(如对羟基苯甲酸酯)还与儿童性早熟风险相关。心理层面也不容小觑,心理学研究指出,5 - 7岁儿童过早化妆可能影响其性别角色形成,还会扭曲儿童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导致过度关注外貌、社交焦虑或自尊心受损。对比实验数据显示,使用成人化妆品的儿童皮肤pH值变化明显,成人产品pH值偏高,会破坏皮肤酸碱平衡。
监管有漏洞,如何守护孩子健康?
线上平台存在审核漏洞,部分玩具类目店铺通过关键词优化,如“儿童化妆品玩具”,来规避化妆品资质审查。线下执法也有盲区,学校周边小卖部以“临时促销”名义销售无标识产品,难以取证。 不过,也有对应的解决方案。首先要强化标识管理,对“玩具类化妆品”增设独立标识,禁止使用“化妆品”字样误导消费者。家长教育也很重要,选购时要检查小金盾、成分表、年龄标注,3岁以下婴幼儿应避免使用彩妆。电商平台可建立“儿童化妆品专属数据库”,对违规商品自动拦截。还可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儿童安全用妆”校园科普,鼓励家长举报违规销售行为。 此次儿童化妆品销售乱象反映出行业监管滞后问题,儿童健康需要社会共治。家长要树立“能不用则不用”的理念,优先选择基础清洁保湿产品。未来需完善《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的执行细则,明确“彩妆适用年龄”标准,对违规商家实施高额罚款或吊销执照。大家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小金盾认证产品,共同推动市场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