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8天长假将至,预计23.6亿人次跨区域流动,其中自驾18.7亿人次。国务院安委办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系统性安全提示,涵盖交通安全、家庭安全、景区安全及传染病预防,为大家的假期保驾护航。
交通安全:如何远离事故伤害?
交通事故危害极大,疲劳驾驶、酒驾等易引发严重车祸,导致颅脑损伤、脊柱骨折等致命伤。2024年数据显示,高速未保持安全车距的连环追尾事故死亡率达32%。事故后若不规范设置警示标志或人员滞留现场,还可能遭遇二次碰撞,致残率增加。 为避免事故,出发前要检查车辆。轮胎胎压保持在2.3 - 2.5bar,刹车片磨损超3mm需更换,确保灯光系统正常;新能源车要检查电池无鼓包、充电线缆无破损。驾驶时,每2小时轮换驾驶员,连续驾驶不超4小时;严禁酒后驾车(血液酒精浓度>20mg/100ml违法),可设置导航限速提醒;堵车时用“导航 + 收音机路况播报”获取实时路线。发生事故后,立即开启双闪,人员转移至护栏外,白天普通道路在车后50米、高速150米处规范摆放三角警示牌,夜间增加反光装置,然后拨打122并提供精确定位。
家庭安全:怎样杜绝火灾中毒隐患?
家庭安全不容忽视。密闭空间用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足,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CO浓度达0.1%时1小时可致死),2023年冬季68%的燃气事故源于未关表前阀或橡胶软管老化。电动自行车夜间室内充电引发电池热失控,火焰蔓延快,浓烟含毒气,3分钟内可致人窒息死亡。 要做好“三清三关”,走道保持1.2米以上净宽,阳台每平方米堆积物不超2kg,厨房油锅起火用锅盖隔绝氧气。安装自闭阀和物联网报警器,离家关闭表前阀(旋钮与管道垂直)。充电用符合GB 31241标准的锂电池,充电器与电池匹配;设置独立充电棚,配3kg干粉灭火器,充电不超8小时。
景区安全:如何预防高风险活动伤害?
景区存在不少高风险活动。未开发区域探险,山体滑坡风险高,野外水域溺水死亡率达73%。缆车钢索断裂冲击力大,可能造成颈椎骨折或内脏破裂。 游客要穿防滑鞋(鞋底纹路深度≥3mm),带急救哨和应急定位装置;参与漂流等项目检查救生衣浮力(≥7.5kg)及承重标识,体重超限者禁入。景区定期检测游乐设施,缆车配双制动系统;极端天气预警时,及时关闭涉水项目并疏散游客。每2公里游步道设AED,救生员与游客比例不低于1:50,配备无人机搜救小组。
传染病防控:怎样保障饮食与呼吸道健康?
假期人群密集,传染病传播风险上升。商场等密闭空间流感病毒气溶胶传播效率达65%,路边摊食物中心温度未达75℃,沙门氏菌存活率达30%,易引发急性胃肠炎。 在地铁等密闭空间戴医用外科口罩(过滤效率≥95%),每4小时更换;咳嗽用肘部遮挡,接触公共扶手后用含75%乙醇免洗洗手液消毒。选餐饮店查看“明厨亮灶”,确认食材新鲜(如鱼鳃盖闭合、眼球饱满),不吃常温放置超2小时冷盘,要求商家食品留样。随身携带口服补液盐,体温≥38℃立即就医,勿自行用退烧药。 大家将各项安全提示转化为行动习惯,贯穿出行全程,就能降低健康威胁,享受安全健康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