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17岁女孩的就医经历引起了广泛关注。女孩被心慌、手抖、消瘦等症状困扰了一年多,辗转多家医院的心内科,做了心脏彩超、Holter(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多项检查,结果却都显示正常。直到她来到甲状腺功能调节门诊,医生通过颈部肿大的体征、病史,结合甲状腺彩超及甲状腺功能检查,才最终确诊她患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此时,女孩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已显著异常,病情长期未得到控制。女孩母亲懊悔地表示,过去一年没能明确诊断,耽误了治疗时机。
甲亢症状复杂,为何易被误诊?
甲亢症状的复杂性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它的典型症状包括心悸、体重下降、手颤,还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像焦虑、乏力等。这些症状容易让它被误诊为心脏病、神经症或消化系统疾病。比如,心慌、心悸的症状就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心脏出了问题。从诊断层面看,心内科常规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等,无法直接发现甲亢的病理机制。因为甲亢是甲状腺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引起的内分泌疾病,而这些常规检查主要是针对心脏本身的情况,不能检测到甲状腺激素的异常。甲状腺功能检测(TSH、FT3、FT4)才是确诊的关键。然而,基层医疗机构对甲亢筛查意识不足,导致很多患者像案例中的女孩一样,在错误的方向上做了很多检查。此外,甲亢还可能引发精神症状。曾有“女大学生突发精神异常”的案例,最终被诊断为甲亢,这进一步增加了误诊风险。
如何优化甲亢诊断路径?
对于出现心悸、体重骤变等症状的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及年轻女性群体,要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进行筛查。甲状腺功能检测如血清TSH、游离T4/T3等十分必要。这些检测能通过激素水平的异常直接锁定是否患有甲亢。医院的心内科与内分泌科应建立转诊机制,对于症状反复的患者进行联合评估,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科室的检查手段。比如,当心内科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但患者仍有相关症状时,就应及时转诊到内分泌科进一步检查。
公众如何早期识别甲亢?
大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自查。比如静息心率>100次/分,或者3个月内体重下降5%以上,这些都可能是甲亢的早期信号。甲亢患者心率较正常值升高约20%。还可以通过镜子与手指触诊颈部,观察甲状腺是否肿大或有结节。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在就医时,患者要主动告知医生家族甲状腺病史,并且避免自行服用含碘保健品,像海带等,防止干扰诊断。 此次女孩的案例给医疗体系和公众都敲响了警钟。精准诊断需要依赖科学检测,而不是只看症状表象。医疗机构要加强医生对内分泌疾病的培训,公众遇到持续症状时要主动寻求多学科会诊。大家要定期体检,尤其关注甲状腺功能指标,将健康管理从“症状驱动”转向“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