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沈佳因长期对牙龈红肿、刷牙出血等小问题不上心,最终发展成重度牙周炎,牙齿松动脱落。媒体报道了类似病例,这反映出公众对牙周病存在普遍认知误区。其实,牙周病可不只是口腔问题,它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全身性疾病都有关联,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牙周病:悄悄侵蚀健康的“隐形杀手”
牙周病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口腔卫生没做好,食物残渣留在牙齿表面,就成了细菌的“美食”。细菌慢慢形成牙菌斑,不断堆积后钙化变成牙结石,牙龈炎就找上门了,会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要是还不处理,炎症会继续侵蚀牙槽骨,导致骨组织被吸收,发展成牙周炎,牙齿就会松动、移位,最后脱落。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情况不容乐观。 牙周病还和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炎的风险比非糖尿病人群更高,而且牙周病会影响血糖控制,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牙周致病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引发动脉炎症,增加心梗、脑卒中的风险。研究还发现,重度牙周炎患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可能是炎症因子扩散导致的。而牙龈出血、口臭、牙龈退缩等都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一旦出现就要及时干预。
揪出风险因素,开启预防大门
牙周病的发生受局部和全身因素影响。局部因素包括牙齿排列不齐、有不良修复体,以及口腔卫生习惯差,像错误的刷牙方法会让菌斑堆积。全身因素有遗传易感性、吸烟、压力大、激素波动(如孕期、青春期),还有慢性疾病管理不当等。 想要预防牙周病,日常护理很重要。要用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有效刷牙2次,还要使用牙线,清洁舌苔。建议每6个月洗牙一次,通过牙周探诊评估牙龈健康,以便早期发现骨吸收迹象。特殊人群更要做好管理,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孕妇要加强口腔清洁,吸烟者最好戒烟。
分阶段治疗,守护长期健康
如果已经患上牙周病,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牙龈炎阶段,通过洗牙清除牙结石,再配合抗菌漱口水,是可以完全逆转的。早期牙周炎需要进行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结合局部抗生素控制感染。重度牙周炎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牙龈移植、骨移植,严重的可能要拔牙或进行种植修复。 治疗后还要做好长期维护。每3 - 4个月复查,监测牙周袋深度变化。同时要改善全身健康状态,比如戒烟、控制好血糖等。 牙周病防控要从认知到行动全面升级,大家别再把牙龈出血当成“上火”,要正确认识这些警示信号。医疗机构要加强早期筛查和科普教育,个人也要把口腔护理当作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部分。只要科学干预、长期维护,牙周病并非不可战胜,保护好牙齿就是守护全身健康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