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葛荟婕在直播访谈中自曝接受了“戒酒手术”,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她透露手术是在腹部植入10颗药物,埋置于脂肪层,费用约1万元,还展示了手术疤痕和账单作为佐证。葛荟婕称已完全戒断烈酒,仅允许极少量社交饮酒,若强行饮酒可能会出现晕厥、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推测该手术原理为“酒精致敏埋植术”,通过药物与酒精反应使乙醛蓄积,让身体对酒精产生生理厌恶。早在2025年5月,她曾公开戒断反应症状,如颤抖、失眠、情绪崩溃,且2016年还有涉毒事件,显示出她长期存在物质依赖倾向。医学专家指出,该手术属于高风险治疗,需严格评估,公众切勿盲目效仿。
酗酒危害大,葛荟婕案例敲响警钟
酗酒对健康危害极大。酒精滥用会损害多个身体系统,比如引发肝硬化、心血管疾病,还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同时,酗酒者会产生心理依赖,戒断时会出现颤抖、失眠、焦虑等反应。从葛荟婕的案例来看,她长期酗酒,生理和心理都对酒精产生了严重依赖。她从涉毒到酗酒,背后与她和汪峰的情感纠葛、抚养权争议等情感创伤有很大关系,这些创伤可能导致她通过物质滥用进行自我麻痹。
戒酒手术争议多,局限性不可小觑
“酒精致敏埋植术”的作用机制基于双硫仑样反应原理,通过抑制乙醛脱氢酶,让饮酒者产生不适感。然而,该手术存在诸多争议和局限性。药物成分不明,长期埋植还有感染风险,而且个体反应差异大,可能导致严重过敏或器官损伤。手术只是让身体对酒精产生生理厌恶,无法解决心理依赖问题。如果不结合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强行饮酒可能危及生命。部分网友将其视为“一键戒酒”的捷径,但医学界认为手术应是最后手段,仅适用于重度酒精依赖且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相比之下,心理行为疗法、药物替代治疗、支持性团体等综合干预方法更为重要。普通酗酒者应优先通过专业戒断计划,如逐步减量、心理咨询来戒酒,而非依赖高风险手术。
戒酒手术伦理与规范问题凸显
医学界对戒酒手术存在争议,手术缺乏长期临床数据支持,适应症界定模糊,比如是否适用于社交饮酒者都不明确,还存在伦理争议,如是否侵犯个人选择权。正规戒酒治疗需要严格评估患者成瘾程度、心理状态及手术风险。葛荟婕作为公众人物,她的案例可能会让非医疗需求者盲目尝试。另外,她未公开药物成分、手术医生资质及医院信息,这可能误导公众对治疗安全性的判断。当前国内戒酒手术监管需加强,应规范相关医疗广告宣传,避免将高风险技术包装成“快速解决方案”。科学戒酒需遵循“评估 - 脱瘾 - 康复 - 预防复发”四阶段,单一手段无法解决成瘾问题。
个体案例反映社会成瘾问题
从葛荟婕的案例可以看出,社会压力、情感创伤与成瘾行为密切相关。名人面临舆论压力、家庭矛盾等,心理脆弱性加剧,容易通过酒精或药物自我麻痹。我们应理性看待公众人物的成瘾问题,避免过度指责或浪漫化其“抗争”过程。社会应正视酒精依赖的疾病属性,减少污名化标签,建立更包容的戒酒支持体系。加强青少年酒精危害教育,推广低风险饮酒指南,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克,普及早期成瘾识别方法,如CAGE问卷。未来,新型戒酒疗法如基因检测指导个性化治疗、数字疗法APP监测饮酒行为等有发展趋势,但技术应用要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避免过度夸大效果。 葛荟婕的案例给公众敲响了警钟,既体现了成瘾问题的复杂和治疗难度,也暴露了非专业医疗手段的风险。戒酒需科学规划,公众应避免效仿极端手段,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社会要关注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支持,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健康管理体系。若遇酒精依赖问题,大家应主动联系专业机构,而非依赖“速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