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78岁的罗家英宣布自己第四次患癌,并决定放弃化疗和电疗,想要舒舒服服度过余生。这一消息瞬间引发了公众对癌症治疗选择的广泛讨论。罗家英曾在2004年、2014年两度患上肝癌,2019年又被诊断出前列腺癌,但都成功抗癌。他的妻子汪明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认为病情发展缓慢,未来可能会有新的药物出现,同时尊重患者的自主权。而且令人敬佩的是,尽管健康状况不佳,罗家英依旧活跃在舞台上,还计划与汪明荃一同出演粤剧,展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癌症治疗咋选?多维度权衡是关键
化疗虽能治疗癌症,但对高龄患者来说,副作用可不小,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身体机能衰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些患者更希望“舒舒服服”度过余生,这就与传统治疗产生了冲突。不过,医学一直在发展,新药研发可能会改变治疗方案,给患者带来新希望。 高龄癌症患者生理耐受性下降,治疗可能会加剧痛苦。而且医患沟通不足,患者对治疗风险与收益了解不够。虽然临终关怀理念逐渐被接受,但社会对“放弃治疗”仍存在伦理争议。 为解决这些问题,患者可以和主治医生一起制定“以症状为导向”的个性化治疗计划,先评估治疗的获益风险比。推广姑息治疗,通过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提升生存质量。鼓励患者参与临床试验或新药观察项目,为未来治疗保留希望。
非传统疗法+生活方式干预,助力癌症康复
罗家英通过健康饮食和锻炼维持体能,这对癌症康复可能有潜在益处。他采用低脂高纤维饮食、控制热量摄入,还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降低癌症复发风险15%-30%,均衡饮食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但要注意结合医学监督,避免过度运动损伤身体。 大家可以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比如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选择低强度运动,像太极、散步,再配合呼吸训练改善心肺功能。定期监测体能指标,如BMI、肌肉量,根据情况调整生活方式。
末期护理:伦理与实践的人文关怀
罗家英“放弃化疗”引发了生命伦理问题的思考,主动治疗和姑息护理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在医疗层面,要区分“放弃治疗”和“拒绝过度治疗”,避免医患矛盾。家庭中,配偶或家属要从“决策者”变为“支持者”,尊重患者自主权并给予情感陪伴。社会应完善临终关怀体系,包括居家护理、心理辅导和社会资源对接。 患者可以通过“预立医疗指示”提前规划治疗意愿。组建多学科团队,由医生、社工、心理咨询师提供全方位支持。利用数字化工具,如远程医疗、健康监测APP辅助居家护理。
健康决策:从个体到公众的启示
罗家英的案例提醒我们,癌症治疗要结合个体年龄、病程阶段、心理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只追求“延长生存期”。普通人要定期体检,肝癌可通过甲胎蛋白检测结合超声筛查。了解家族病史,制定针对性预防策略。培养“主动健康管理”意识,把运动、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融入日常。 医患沟通很重要,患者可以用“五问清单”系统评估治疗方案,比如“有哪些治疗选择?治疗的好处和风险是什么?不治疗会怎样?做决定的时间是多久?怎么获取更多信息?” 罗家英的抗癌选择为高龄癌症患者提供了新参考。建议大家关注自身健康,主动和医疗团队沟通,营造理性、包容的社会舆论环境,让每个生命都能有尊严地得到最佳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