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武汉32岁的梁女士为让面部饱满,在非正规机构注射生长因子,结果面部严重“馒化”,出现持续性肿胀、皮肤紧绷、表情僵硬等症状,形似“面具脸”。经过近半年抗炎治疗、组织松解手术及代谢调节才逐步恢复。当地卫健委已介入调查涉事机构,药监部门重申生长因子在医美领域的禁用规定。
非法生长因子,医美领域的“定时炸弹”?
注射用生长因子本是细胞增殖调节剂,常用于烧伤修复或创伤治疗。但在医美填充领域,它却成了“危险分子”。皮下注射生长因子会不可控地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导致皮下组织异常增生,引发“填充物相关慢性炎症反应”。持续增生的软组织压迫淋巴管与微血管,造成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形成慢性水肿与胶原蛋白异常沉积,最终让脸变得僵硬如面具。国家药监局明确禁止生长因子用于面部填充,2024年《医美注射类产品使用规范》将其列为高风险制剂,仅限三甲医院在特定医疗场景使用。梁女士注射的生长因子剂量远超医疗阈值,且操作环境未达无菌标准,加速了炎症与感染风险,导致不可逆组织损伤。
面部“馒化”,不只是变丑那么简单!
面部“馒化”有着明显的病理特征和健康威胁。从形态上看,面部软组织均匀增厚,颧骨、下颌轮廓消失,变成没有立体感的“馒头脸”。面部肌肉被增生组织牵拉,表情肌活动受限,还会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神经压迫症状。慢性炎症会让皮温升高、触痛敏感,严重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与色素沉着。长期来看,持续炎症可能诱发全身性免疫异常,如关节痛、疲劳综合征。外貌改变也会增加抑郁焦虑风险,梁女士就曾出现社交恐惧与自杀倾向。而且,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水肿型肥胖”或“过敏反应”,从而延误治疗。
避开医美陷阱,这些要点你得知道!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警惕“生长因子填充”“干细胞再生”等非法宣传术语,要求机构出示产品注册证号,并可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注射后若出现持续肿胀(>72小时)、皮肤发硬或疼痛加剧,需立即就医。合规的玻尿酸、胶原蛋白注射可选择NMPA认证产品,单次注射量通常不超过2ml/部位(具体遵医嘱)。在医疗干预方面,急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辅以超声波引导下的组织松解术分解增生组织;恢复期可通过低分子肝素改善微循环,配合淋巴引流按摩促进代谢产物排出。监管部门应实施机构分级制度,仅允许具备Ⅲ类医疗器械使用资质的医院开展注射类医美项目,定期公开非法制剂成分名单及违规机构信息,建立消费者举报奖励机制。 梁女士的遭遇警示我们,医美决策要基于科学认知,结合个人审慎与行业监管,避免陷入容貌与健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