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国家医保局通报多起医疗数据异常典型案例,包括误登记“无痛取卵”和“试管内受精”、男性患者出现宫腔镜记录、烟酰胺开方异常、以及司美格鲁肽处方问题等。这些案例暴露了医疗信息系统使用的严重漏洞,国家医保局已要求完善数据校验机制。
医疗信息录入错误,问题出在哪?
- 系统设计缺陷:医保系统的模糊匹配机制存在风险,医生输入“无痛”时,可能误选无关项目(如“无痛取卵”),且系统未对患者年龄、性别与项目适配性强制校验。拼音首字母混淆也是隐患,例如“肾功能衰竭”(SGNSJ)与“试管内受精”首字母相同,输入时未核对完整选项易误选。编码对应错误同样关键,如“输尿管镜”本地编码误关联“宫腔镜”,导致男性患者错误记录。此外,系统缺乏对数据填充的自动校验,如烟酰胺开方中“未知”医生汇总触发异常。
- 操作流程缺陷:医生录入后缺乏双重确认机制,无自动弹窗提示或人工复核,错误数据直接上传。部分医务人员培训不足,过度依赖快捷输入(如仅输入首字母或关键词),忽视数据准确性核查。数据填报不规范问题突出,如烟酰胺案例中未填写真实医生姓名,仅填充“未知”。
- 监管盲区:事后纠错成本高,错误数据需手动修正,影响历史数据分析,可能导致医保基金监管误判或病历真实性争议。例如,异常数据被标记为“疑似违规”,引发不必要调查,浪费监管资源。
数据误录危害大,健康与医疗系统受影响!
- 对患者健康的潜在影响:病历真实性受损,错误信息误导后续诊疗,如“无痛取卵”记录可能让医生误判生育史,干扰疾病诊断;或“宫腔镜”误录影响性别相关治疗评估。患者还面临医保报销风险,误录项目若被认定非适应症,合规费用无法报销。伪造病历案例(如司美格鲁肽处方)更直接危害健康,冒名就医可能导致错误用药。
- 对医疗系统的连锁效应:医保异常监测系统将错误数据标记为违规,导致医疗机构被频繁调查,资源浪费。公众对医疗信息化信任受挫,加剧医患信息不对称。例如,烟酰胺开方量异常报警暴露数据校验缺失,引发不必要的合规审查。
- 长期风险累积:错误数据混入医疗大数据分析,误导流行病学研究或政策制定,如高估辅助生殖技术使用率或低估糖尿病药物需求。欺诈行为(如司美格鲁肽案例)还可能侵蚀医保基金可持续性。
如何避免医疗信息录入错误?这些办法请收好!
- 技术层面改进:开发智能校验系统,建立“患者年龄-性别-项目适配性”自动模块,对“无痛取卵”等设置年龄上限和性别限制。优化输入逻辑,关键术语强制完整输入,拼音首字母重复时弹出完整选项列表。加强编码对应管理,确保国家与本地项目代码准确匹配。
- 流程管理强化:实行三级复核机制,医生录入后经主治医师和系统管理员双重审核,高风险项目额外签署确认书。建立数据纠错追溯系统,记录录入修改的人员、时间和原因。规范数据填报,禁止使用“未知”等占位符。
- 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定《医疗信息系统录入指南》,禁止依赖快捷输入填报关键项目。定期模拟演练,通过案例复盘考核医护人员纠错能力,强化数据准确性意识。
- 监管政策完善:建立黑名单预警机制,对高频误录项目设置强制弹窗提示。将数据录入准确率与医院医保结算比例、评级结果挂钩,推动规范化。对违法违规行为(如伪造病历)严格查处。
此次事件提醒医疗机构要平衡技术便利与操作严谨,患者也应关注病历准确性,共同维护医疗信息真实与系统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