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则医学领域的好消息传来,中国医学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由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证实通过替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致病性小胶质细胞,能有效阻断成人起病轴突膨胀伴色素胶质细胞脑白质病(ALSP)的病情进展。这一成果不仅为全球ALSP患者提供了首个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还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ALSP有多可怕?研究团队如何破局?
ALSP是一种由CSF1R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成年后发病,平均生存期仅3 - 6.8年。突变让小胶质细胞——大脑免疫细胞,从“保护者”变成了“破坏者”,引发脑白质脱髓鞘、轴突肿胀,导致患者认知、运动功能退化。此前全球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病情恶化后常丧失自理能力,生存质量极低。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构建了携带CSF1R基因热点突变的小鼠模型,首次完整复现了ALSP的病理和行为特征,解决了以往动物研究难以模拟人类疾病复杂性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关键工具。
怎样替换小胶质细胞?新技术有何突破?
研究团队提出“基因突变 - 细胞功能异常 - 精准替换”的治疗逻辑,通过传统骨髓细胞移植(tBMT)技术实现小胶质细胞高效替换。在动物实验中,该方法将小胶质细胞替换率提升至超90%,显著改善了神经炎症和髓鞘损伤。在临床试验中,8例患者接受tBMT后,PET成像显示小胶质细胞代谢水平显著回升,MRI证实脑结构损伤停止进展,运动功能量表和认知测试指标稳定或改善。替换后的健康小胶质细胞恢复了“清理”神经毒素和修复髓鞘的功能,从而阻断了疾病进程。该技术突破了传统骨髓移植仅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局限,通过优化预处理方案和细胞筛选技术,大幅降低了移植风险,为细胞治疗在神经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安全可行的实证。
患者能获益多少?未来还有啥新可能?
临床数据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两年随访期内未出现病情恶化,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这一成果让ALSP患者从“无药可治”转向“有法可依”,对早期诊断患者意义重大。研究团队已向全球公开小胶质细胞替换的操作方案,推动技术共享与国际合作。未来,该技术有望拓展到其他小胶质细胞异常引发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渐冻症等,推动“细胞修复大脑”从实验室走向更多临床实践。此外,该研究建立的从基因突变机制到临床验证的全链条闭环,为精准医学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通过基因检测筛选高危人群,结合细胞替换技术实现早期干预,可能显著延缓甚至阻止疾病发展。 这项研究不仅为罕见病患者带来了希望,还在神经科学领域开辟了新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更多临床验证,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通用工具”,助力实现从“对症治疗”到“根治性干预”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