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年服贸会“肿瘤治疗创新进展与药物研发新趋势论坛”在北京首钢园成功举办。该论坛由权威机构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与医学论坛网联合承办,吸引了两百余位医学专家、企业代表等各界人士参与。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邢若齐强调,人类遗传资源的高效协同是推动精准医疗与药物研发的关键。全球医药企业礼来展示了血液肿瘤和乳腺癌领域的创新药物,标志着肿瘤治疗正从传统化疗向精准疗法转型。
精准医疗:肿瘤治疗的新航道?
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正让肿瘤治疗告别“一刀切”,走向个性化。医生通过分析患者肿瘤基因突变,能精准选择靶向药物,减少传统化疗带来的广泛副作用。在论坛中,专家以乳腺癌为例,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通过阻断特定信号通路,有效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非共价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展现了分子层面精准干预的巨大潜力。不过,这类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临床样本与数据的共享。邢若齐所长提到,国家正在推动建立标准化生物样本库,以加速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开发。对患者而言,精准医疗意味着更少的无效治疗和更低的复发风险,但基因检测成本较高、可及性不足等问题,还需政策支持与医保覆盖的优化。
新药研发: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双提升?
近年来,肿瘤药物研发聚焦靶向治疗与免疫疗法,极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比如,新一代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相比传统药物能降低30%以上的复发率;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让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至5年以上。论坛数据显示,2020 - 2025年间,我国抗肿瘤新药上市审批周期缩短了40%,加速了创新疗法的落地。然而,药物可及性仍是一大挑战,部分高价靶向药尚未纳入医保。专家建议患者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和基因检测结果,与医生共同制定“疗效 - 成本”最优方案。此外,新型药物副作用管理技术也在同步发展,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炎症的预防策略,降低了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早筛技术:肿瘤“防患于未然”的秘诀?
早筛是降低肿瘤死亡率的核心策略。论坛指出,通过液体活检、ctDNA检测等技术,能早期发现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症的生物标志物。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仅为30%。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乳腺/甲状腺超声检查,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增加基因检测频率。目前,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系统已在国内部分医院试点,可将肺结节筛查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但早筛技术的普及还需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分配问题,这需要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广社区筛查项目。 本次论坛揭示了肿瘤治疗正迈向“主动预防与精准干预”的新阶段。精准医疗、创新药物与早筛技术的结合,为患者带来了更科学的生存希望。不过,技术推广仍面临成本、资源分配及公众认知等障碍。未来,多方协作的生态系统将加速这些成果落地,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让更多患者从医学进步中受益。对于个人来说,应重视早筛,积极了解基因检测,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