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干细胞与外泌体

Stem Cell vs. Exosome | Dermatology Times - Dermatology News and Clinical Insights

美国英语生物医学科技
新闻源:unknown
2025-09-28 18:59:57阅读时长2分钟784字
干细胞疗法外泌体抗衰老治疗再生医学癌症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潜在危险再生益处皮肤修复免疫原性反应

内容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干细胞疗法与干细胞衍生外泌体在抗衰老治疗领域的关键比较,指出尽管干细胞研究曾引发广泛关注,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今未获充分证实且存在显著风险,包括注射部位反应、细胞异常迁移及肿瘤形成;相比之下,外泌体作为无细胞结构的纳米级囊泡,凭借其传递遗传物质的能力、避免免疫排斥的特性以及更安全的给药方式,在促进皮肤修复和胶原蛋白生成方面展现出卓越潜力,实验数据显示其处理后的皮肤厚度增加20%且胶原含量提升20%,可能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突破性解决方案。

干细胞疗法在很大程度上仍未经证实。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能否成为成功抗衰老治疗的关键?

尽管在世纪之交,人们日益关注利用干细胞研究来治疗身体退化、损伤和疾病,但近二十年后,干细胞疗法在再生医学中的普遍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未得到充分证实。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说法,唯一获批的干细胞应用来自骨髓或血液,用于移植手术治疗癌症以及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

FDA警告称,未经证实的干细胞疗法存在潜在危险,包括注射部位反应、细胞功能不如预期,以及细胞可能从注射部位迁移并转化为不适当的细胞类型或过度增殖。

例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一例患者在接受眼内干细胞注射后因黄斑变性导致失明的案例。

据FDA称,另一名患者在接受脊髓干细胞注射后长出了脊髓肿瘤。

异体干细胞也可能被免疫系统排斥。

相比之下,外泌体由干细胞释放,且不含细胞。来自牛津大学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现在得出结论,正是外泌体具有再生益处。这些微小的囊泡直径在30至150纳米之间,能在细胞间传递DNA、RNA或蛋白质,影响受体细胞的功能。

研究人员已对从人类皮肤细胞中提取的外泌体进行了皮肤修复研究。

在相关论文中,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测试了3D球体培养的外泌体、维甲酸、2D球体培养的外泌体以及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后者目前被用作干细胞抗衰老治疗),通过评估小鼠皮肤厚度和胶原蛋白生成情况,发现了外泌体的抗衰老潜力。

他们发现,经3D外泌体处理的皮肤比未经处理的皮肤厚20%,比经MSC处理的皮肤厚5%,且胶原蛋白含量比经MSC处理的皮肤多20%。

与干细胞不同,外泌体本身不是细胞,因此无法复制或转化为恶性或有害细胞。它们也不会被病毒感染,且引发免疫原性反应的可能性更低。

外泌体的小尺寸使其具有更易在体内循环的优势,并且无需使用针头即可给药。它们能够通过压力或喷射注射方法穿透皮肤。

基于所有这些原因,外泌体可能成为干细胞疗法最初设想的"圣杯"。敬请期待更多进展。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