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重塑医疗与患者护理,斯坦福医学院宣布其将全面进入所有教学课堂。神经肿瘤学临床教授、医学教育高级副院长托马斯博士(Reena Thomas, MD, PhD)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有望通过加速医学科学突破和分担医疗行政事务,改善患者与医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医生拥有更多时间专注诊疗。
为此,斯坦福医学院正在革新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和临床实践利器全面整合。托马斯博士指出:"设想学生能随时使用教学工具练习诊断提问——就像与真实患者对话般自然,借此获取精准诊断所需信息。"
2025年秋季学期起,所有医学及医师助理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课程将解析各类AI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评估AI提供信息的能力(因其可能不准确或存在偏见),并指导学生在患者诊疗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
教学未来进行时
作为斯坦福医学院AI教师领军人物,生物信息学研究员陈建民博士(Jonathan Chen, MD, PhD)负责主导AI课程与现有教学体系的融合,确保内容符合新技术临床应用的最佳实践标准。这位拥有20余年医学智能系统研究经验的医学与生物医学数据科学副教授坦言,2022年ChatGPT作为史上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问世时,他意识到"这如同互联网诞生时刻——临床实践本质即将剧变,我们无法忽视"。
"所有基于阅读书写的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已被颠覆,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培养新生代,以及如何重塑整个医疗 workforce 的技能体系。"陈建民强调,"与肾脏功能教学不同,医疗AI无法固定课程框架——技术本身是动态目标,我们需要构建适应性框架。"
课程由AI研究者、临床教师及学生组成的委员会设计,确立四大核心教学目标:AI技术原理、临床实践应用、医疗AI伦理法律影响、AI信息批判性评估。例如,学生将运用诊断测试教学中的统计方法评估AI结果。陈建民解释:"如同诊断测试可能存在假阳性,AI也可能生成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信息。敏感度(正确识别患者能力)和特异度(正确排除健康者能力)等概念将帮助学生科学评估AI输出。"
早期学习新机遇
斯坦福大学MD/MBA项目学生、美国医学院协会董事会成员阿迪亚·纳拉扬(Aditya Narayan)指出,传统临床前培训难以直接转化为病房实践。"借助AI,我们能即时生成将课堂理论置于真实场景的病例,实时检验学生理解程度。"他举例说明:学生无需死记硬背高血钾病因,可通过AI聊天机器人模拟透析患者漏治疗、创伤患者肌肉分解或肾上腺功能不足儿童等真实场景。
这类工具将彻底改变医学生早期训练——标准化患者(演员扮演)虽有用,但"缺乏真实患者的复杂性与情感维度"。纳拉扬认为:"模拟临床对话的工具能让学生在低风险环境中获取即时反馈,阐释诊疗逻辑,甚至为高风险医院环境前的学生表现积累纵向数据。"
斯坦福开发的"临床思维AI"平台正实践此理念。在麻醉学临床教授托马斯·卡鲁索(Thomas Caruso, MD, PhD)与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希玛·萨莱希(Shima Salehi, PhD)指导下,该项目由教育学博士生马科斯·罗哈斯·皮诺(Marcos Rojas Pino, MD)主导。该平台采用语音交互模式(类似ChatGPT),学生通过模拟问诊获取实时反馈,训练临床推理能力。"提出精准诊断所需问题的能力,需在临床实践初期持续磨练,"托马斯博士强调。
卡鲁索教授将平台比作"乐高积木":"当AI技术更新时,我们能灵活替换模块而不改变用户界面。"该平台已在病理生理学结业课程试用,并收到来自全球医学院的授权申请。
更新后的课程还包括"AI临床教练"应用:当学生向导师汇报病例时,该工具自动汇总患者病史、症状、检查及治疗方案,生成评估报告。由儿科临床教授陈莎伦(Sharon Chen, MD)主导开发的该工具,深度整合至斯坦福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助力学生分析真实病例。"它提供实时反馈,检验学生诊断策略是否合理,确保其运用全部关键信息达成正确诊断,"托马斯博士评价道。
拥抱变革
斯坦福儿童健康中心首席医疗信息官娜塔莉·帕格勒(Natalie Pageler, MD)指出,AI如同电子病历系统重塑"入院医嘱"教学般——现在医学生无需从头书写完整医嘱,而是掌握模块化组件以评估修订预设方案。她强调:"如同学生需先掌握乘法表再用计算器,理解AI底层逻辑至关重要。"通过"临床思维AI"训练的问诊诊断能力,将为学生有效运用微软DAX Copilot等AI工具奠定基础。
纳拉扬将AI比作听诊器、抗生素等医疗里程碑:"两百年前听诊器问世时,临床医生角色从解剖学家转变为身体隐秘语言的解读者。如今我们站在新拐点——AI将重塑以人为本的医学实践方式,我们必须主动塑造未来而非被其塑造。"
与聊天机器人对话指南
针对医疗从业者如何与ChatGPT等生成式AI互动,斯坦福临床信息学研究员姚东(Dong Yao, MD)和希瓦姆·维达克(Shivam Vedak, MD)开发了专项工作坊,详解提示工程原理并解析技术机制(采用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可理解的语言)。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