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讯 传统观念中被视为智慧象征的老年积极心态,可能暗藏健康危机。最新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老年人若持续将模糊面部表情解读为积极情绪,可能预示早期认知衰退。这项由特拉维夫大学与剑桥大学团队主导的665人研究(年龄跨度18-89岁)发现,这种被学界称为"积极偏差"的现象,不仅与认知能力下降显著相关,更伴随着大脑情绪处理区域的结构改变。
研究团队通过混合情绪面部表情测试(如70%愤怒+30%快乐),发现年轻组能准确识别复杂情绪,而老年组存在明显偏差。脑部扫描显示,积极偏差最显著的受试者在海马体前部、杏仁核等情绪处理核心区域出现灰质减少,这些区域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病变部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积极偏差与抑郁症评分无关,证明这是纯粹的认知功能变化而非情绪影响。
脑成像数据显示,积极偏差与眶额皮层(调控社交反应的脑区)与情绪中心的连接异常存在关联。研究人员认为,当大脑处理复杂负性情绪(愤怒、恐惧、悲伤)所需的神经网络受损时,会"默认"采用更基础的快乐识别模式。这种机制与视觉系统中简单特征优先识别的原理类似,意味着认知功能下降可能迫使大脑采用简化处理策略。
研究突破性地提出:情绪处理障碍可能比记忆衰退更早预警神经退化。当前认知筛查主要依赖记忆与注意力测试,而情绪识别测试可能提供更直接的脑健康观测窗口。项目负责人诺哈姆·沃尔佩教授指出:"这种变化不应被视为积极心态,而是大脑处理社交信息能力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信号。"
该研究发表于《神经科学杂志》,采用横断面设计,通过情绪六边形任务测试受试者对六种基本情绪(快乐、惊讶、恐惧、悲伤、厌恶、愤怒)的识别阈值。研究团队特别强调,虽然发现了显著相关性,但因果关系仍需纵向研究验证。值得关注的是,研究排除了视觉处理能力差异干扰,证明这种偏差源于认知处理而非感官退化。
潜在临床价值在于:情绪识别测试可能成为早期筛查工具。与受教育程度或焦虑状态影响较大的记忆测试相比,情绪处理偏差或许能更客观反映脑部变化。研究团队建议,未来应开发标准化情绪识别评估体系,并进行长期追踪以确定其预测价值。
研究团队同时提醒公众:保持对全谱人类情绪(包括负面情绪)的准确识别能力,可能是大脑健康的重要标志。这提示我们应重新审视"积极老龄化"的科学内涵,避免将情绪处理能力衰退误解为心理成熟。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参考,研究基于单一横断面数据,不构成医疗建议。任何关于记忆或情绪变化的担忧,应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