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科医学杂志》最新研究揭示,超加工食品(UPFs)的摄入与人体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存在显著关联。这项基于9200名受试者的全国健康调查发现,日均热量摄入中超加工食品占比最高者(达79%),其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可能性比摄入最低群体(0-19%)高11%。值得注意的是,摄入中等量超加工食品(40-59%)的人群炎症风险反而更高,达到14%。
研究团队指出,50-59岁年龄段相较18-29岁群体炎症风险高出26%,肥胖者相较正常体重者风险更达80%。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查尔斯·施密特医学院医学系主任Allison H. Ferris医学博士解释称,超加工食品中的非天然成分会改变肠道菌群,触发炎性介质释放,进而破坏免疫应答。同时这些食品普遍高糖高盐且缺乏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加剧代谢负担。
根据NOVA食品分类体系,超加工食品包含人工添加剂、防腐剂及质地改良成分,典型代表如包装零食、加工肉类等。研究建议通过"营养挤出"策略,优先增加新鲜果蔬、全谷物、豆类等未加工食品摄入,以自然饮食替代超加工食品。旧金山营养师Sonya Angelone建议:"盘中非加工食品应占主导地位,再根据热量需求适度摄入少量超加工食品。"
研究背景
该研究分析了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数据,发现受试者日均热量摄入中超加工食品占比中位数达35%。这项发现对临床实践、公共卫生政策及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超加工食品占据美国食品供应总量70%的背景下。
致炎机制解析
- 添加剂影响:人工色素、防腐剂等成分改变肠道微生物组
- 营养失衡:高糖高盐低纤维特性导致血糖波动及代谢紊乱
- 免疫激活:有害成分刺激肠道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
健康建议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营养专家提出"餐盘配比法":首先填满50%新鲜蔬果,25%全谷物及25%优质蛋白质,剩余空间可自由分配给加工食品。这种策略既保证营养密度,又能逐步减少超加工食品依赖。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