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外泌体治疗脊髓损伤的叙事综述

Advanced Technology in Neuroscience

德国英语神经科学/生物医学
新闻源:journals.lww.com
2025-09-12 01:42:23阅读时长3分钟1172字
外泌体脊髓损伤神经修复血管生成抗炎凋亡抑制抗氧化应激递送方法工程化改造临床转化健康

内容摘要

该研究系统阐述了基于外泌体的脊髓损伤治疗方法,详细分析了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的作用机制、递送方式及工程化改造技术,揭示了其通过调控炎症反应、促进神经血管再生、对抗氧化应激等多靶点治疗潜力,同时指出了标准化制备、精准递送和剂量优化等临床转化挑战。研究显示外泌体作为新型生物治疗载体,有望突破现有脊髓损伤治疗瓶颈,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疗效。

核心治疗机制

神经修复作用

外泌体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再生,包括:

  1. 磷酸酶与张力同源物(PTEN)/蛋白激酶B(AKT)通路
  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
  3. p53/p2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通路
  4. miR-26a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PTEN-AKT-mTOR通路促进轴突再生

血管生成促进

外泌体通过递送生物活性分子(蛋白质、RNA、生长因子)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增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研究显示:

抗炎特性

通过以下机制减轻神经炎症:

  1. 激活小胶质细胞自噬
  2. 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
  3. miR-23a-3p/PTEN/PI3K/AKT信号轴调控M2极化
  4. 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

凋亡抑制

实验表明:

抗氧化应激

通过keap1/Nrf2/HO-1通路:

递送方法比较

静脉注射

局部注射

鼻腔给药

玻璃体腔注射

工程化改造进展

靶向增强

递送系统创新

功能强化

临床转化现状

全球临床试验概况:

特殊领域研究:

临床转化挑战:

  1. 标准化制备与表征
  2. 靶向递送效率提升
  3. 长期安全性评估
  4. 剂量优化方案

未来展望

研究方向

临床需求

产业应用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