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 环球医讯 家医百科 科学探索 医药资讯

有“痔”青年不硬扛|科学认识痔疮,轻松应对肛肠困扰

作者: 家医大健康
2025-10-14

内容摘要

指导专家: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胃肠肛肠病区主任、主任医师 刘少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胃肠肛肠主治医师 张涵朔

指导专家: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胃肠肛肠病区主任、主任医师 刘少杰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胃肠肛肠主治医师 张涵朔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少人正默默承受着一种“难以启齿”的困扰——痔疮。它看似小病,却常常带来便血、疼痛、瘙痒、脱出等不适,严重时甚至影响工作、睡眠和心理健康。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患者因羞于就医或对手术存在误解,选择拖延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加重。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常见却常被忽视的健康话题:痔疮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现代医学又提供了哪些更便捷、人性化的治疗选择?

痔疮是什么?每个人都会得吗?

痔,是人体肛门部位正常的解剖结构,医学上称为“肛垫”。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控制排便。当这些血管组织因长期腹压增高(如久坐、便秘、妊娠等)发生充血、扩张或移位时,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痔疮”。

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轻度痔疮可能仅表现为便后纸上有血或轻微不适;而中重度则可能出现滴血、喷血、痔核脱出需手动回纳,甚至嵌顿、剧烈疼痛等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痔疮非常普遍。据统计,成年人群中约有50%以上曾出现过痔相关症状。它不是“羞耻病”,而是需要正视和科学管理的常见健康问题。

痔疮一定要动手术吗?

并非所有痔疮都需要手术。大多数早期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即可缓解症状:

改善饮食:多摄入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规律作息: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

注意排便习惯:不蹲厕过久,不强行用力;

局部护理:温水坐浴可缓解肿胀与不适。

对于症状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干预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和日间医疗模式的发展,痔疮治疗已变得更加高效、舒适。

什么是日间手术?它适合痔疮治疗吗?

日间手术(Day Surgery)是一种先进的医疗服务模式,指患者在24小时内完成入院、手术、恢复观察并出院,无需长时间住院。这种模式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病情明确、风险可控的择期手术,如部分肛肠疾病、眼科手术、骨科关节镜等。

以痔疮为例,随着痔套扎术、硬化剂注射、PPH(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微创技术的成熟,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完全符合日间手术的适应条件。

那么,日间手术流程是怎样的呢?

术前评估与准备

患者首先在门诊由专科医生评估病情,确认是否适合日间手术。若符合条件,可预约手术时间。术前1-2天,按医嘱在家完成肠道准备(如口服缓泻剂),无需提前住院。

手术当日流程

按预约时间入院,完成术前检查和麻醉评估后,在局部或静脉麻醉下进行手术。整个过程通常只需15-30分钟。术后在病房观察数小时,待生命体征平稳、可自主排尿、无明显出血后,即可回家休养。

术后管理与随访

出院时,医护人员会提供详细的居家护理指导,包括饮食、用药、伤口清洁等。部分医院还设有术后电话随访或线上问诊服务,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也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尤其适合上班族、中青年群体。

哪些情况建议及时手术?

若你的痔疮已出现以下症状,且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即可考虑痔疮日间手术

便血持续存在,颜色鲜红,量较多;

痔核频繁脱出,需用手回纳或无法回纳;

出现剧烈疼痛、肿胀,影响行走或睡眠;

曾接受治疗但反复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便血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如肛裂、直肠息肉甚至结直肠肿瘤。因此,出现症状应及时明确诊断,切勿自行判断或拖延。

给患者的几点建议

1.正视问题,不必尴尬:医生每天接诊大量类似病例,专业且尊重患者隐私。及时就医是对健康的负责。女性患者确实尴尬的,也可以选择女医师诊疗。

2.正规治疗:痔疮治疗应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评估,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盲目使用偏方或非正规治疗。

3.重视术后护理:即使是微创手术,术后仍需注意饮食调节、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劳累,才能减少复发风险。

痔疮虽是“小毛病”,但长期忽视可能带来大麻烦。现代医学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多高效、便捷的治疗选择。无论是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干预,还是微创日间手术,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舒适生活。健康无小事,有“痔”青年不必硬扛。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关爱。

(文 /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相关新闻

落实“健康中国”!【控近视 兴未来】福州站启动,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聚焦华中儿童眼健康——【控近视 兴未来】公益行动三方聚力走进武汉
首款国产九价HPV疫苗在广东正式开打
牙齿松到不敢啃排骨?给“晃悠悠”的牙齿“拉起支撑纽带”
开学季,孩子“坐不住”“分心”只是调皮吗?关注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