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 环球医讯 家医百科 科学探索 医药资讯

改变:世界脐血日 三个家庭的“脐”迹回响

作者: 家医大健康
2025-11-15

内容摘要

每一份在诞生之初被悉心珍藏的脐带血,都承载着一个生命的未来,它又是如何改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命运?11月15日是世界脐血日,今年的主题是“多一次了解,多一份希望”。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见证着全球脐带血应用已累计超过9.5万例,而我国的临床应用也超过4.5万例。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被重新点亮的人生旅程。这些关于“生命备份”的动人故事,不仅是医学进步的见证,更蕴藏着让爱延续、让生命在绝境中重获新生的无穷力量。

每一份在诞生之初被悉心珍藏的脐带血,都承载着一个生命的未来,它又是如何改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命运?11月15日是世界脐血日,今年的主题是“多一次了解,多一份希望”。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见证着全球脐带血应用已累计超过9.5万例,而我国的临床应用也超过4.5万例。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被重新点亮的人生旅程。这些关于“生命备份”的动人故事,不仅是医学进步的见证,更蕴藏着让爱延续、让生命在绝境中重获新生的无穷力量。

祖孙三代血脉相融,术后不到半年他重返职场

再次见到方先生时,他脸上洋溢着康复的喜悦。令人欣慰的是,在接受移植后不到半年,他已重返工作岗位。而就在一年多前,他还躺在移植仓中,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进行着生死搏斗。


▲康复后的方先生在太太的陪伴下分享

“他现在身体恢复得很好,和生病前没什么两样,”方太太在回访中欣慰地说,“恢复速度也比医生预期的要快。”她认为,丈夫与其他移植者相比排异反应更小、恢复更好,女儿的脐带血起到了关键作用。

时间回到2024年5月,27岁的方先生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那段时间看着最爱的人受罪,心里真的像刀割一样。”方太太回忆,当时全家都觉得“天塌了”,甚至辗转多家医院求证,难以接受这个诊断。

就在绝望之际,希望悄然降临。方太太当年分娩时存下的女儿脐带血,成为了挽救丈夫生命的关键。经医生评估,决定采用女儿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和方先生母亲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联合治疗。

2024年10月底,这场生命接力在广州顺利完成。来自母亲的外周血和出生不足两个月的女儿的脐带血,先后输注到方先生体内。祖孙三代的血液在这一刻相融,完成了一场跨越代际的生命救赎。

治疗期间,最让方先生牵挂的是当时刚出生的孩子。女儿出生时,他正在接受第三次化疗。尽管无法长时间陪伴,但当他在化疗间隙第一次抱起孩子时,这位新晋爸爸激动得说不出话。"那是他第一次做爸爸,也是孩子给了他重生的希望。"方太太动情地说。

移植后的康复之路充满艰辛。前三个月,方先生一直在广州接受治疗,与在河源的妻女分隔两地。“一直见不到面,”方太太回忆,“直到治疗后第五个月他回来,我们才团聚。那一刻特别感动。”

如今,重返职场后,方先生的工作岗位得到了合理调整——从原来需要值夜班、体力消耗较大的工作,转为办公室文书处理,更符合他康复期的身体状况。下班后的时光成为全家最珍贵的时刻,“他现在下班后经常带孩子去公园玩、散散步。”

如今女儿已一岁三个月,父女感情日益深厚。“以前孩子不让他抱,现在会主动伸手要他抱。”妻子笑着说。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父女关系上,更渗透在整个家庭的生活中。“从以前见不到人,到现在每天都能见面,心情从焦虑变得安心。”

从最初对储存脐带血的犹豫,到亲身经历后成为脐带血价值的积极传播者,方太太经常在病友群中分享经历。“很多病友在群里交流时,我都会分享使用脐带血的治疗经验,也会建议孕妈妈们考虑储存。”

如今,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白血病的成熟临床方案,适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多种类型,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证实。截至2025年10月31日,广东省脐血库已出库2073份脐血用于救治白血病患者,为众多家庭带来重生的希望。

告别14年输血生涯,妹妹的血让她绽放自信

“移植后到现在,已经不用到医院输血了,”小雅的父亲语气中满是欣慰,“她现在就是健康的孩子了,胃口好,身高体重都在正常增长。”这份来之不易的健康,源于妹妹出生时储存的脐带血——那份在广东省脐血库珍藏了11年的生命礼物。

小雅在8个月大时被确诊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从此生活就与医院紧密相连。每半个月她就要去医院输血,同时进行排铁治疗。“血红蛋白低于90,她就不吃不喝,整天闹,我们看着心疼。”父亲回忆时,声音中仍带着当年的心痛。

上学后,定期往返医院不仅耽误学习,也让小雅在同学中显得"不一样"。她不能剧烈运动,药物副作用让她上课打瞌睡,心理上也承受着压力,“会感到自卑”。

转机出现在妹妹出生时。在医生建议下,父亲毅然决定将妹妹的脐带血存入广东省脐血库。“当时检测出来只有一半点位相合,我说不管能不能用,先存下来。”这个当时看似只是多一份保障的决定,成为了拯救大女儿生命的关键。

2024年,随着半相合移植技术的成熟,这份沉睡了11年的脐带血终于被“唤醒”。此时,15岁的小雅已坚持了长达14年的输血排铁治疗。移植后,小雅的血红蛋白稳定在120g/L以上,造血功能完全恢复,不再需要输血。更令人欣慰的是,她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她比以前开朗多了,不用再去医院打针、抽血,整个人轻松了很多。”

父亲感慨道:“这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我们最不后悔的决定。”目前小雅还在服用辅助药物,预计到明年即可完全停药,实现彻底康复。

“现在我最希望的是,能有更多人了解脐带血的作用,”小雅的父亲强调,“它真的是无价之宝,是生命的备份。”这份深切的体会,让他希望能鼓励更多家庭重视脐带血储存。

同样因脐血移植重获新生的还有来自深圳的小勇,从2013年接受移植至今,他已安然度过12载春秋,如所有健康孩子一样茁壮成长。如今即将成年的他热爱篮球,成长为一个阳光开朗的少年。

从传统的全相合到当前半相合等技术的应用,脐带血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的技术正不断拓展,为更多曾经面临困境的患者打开了希望之门。截至2025年10月31日,广东省脐血库已成功出库955份脐血用于地贫救治,为数百个家庭提供重获新生的可能。

回输5年后,爱跑爱笑的她成了班级小太阳

“上一次见面时,他还要牵着手才能走,现在已经可以自己跑了。”距离上次回访已过去2年,刚上一年级的小爱完成自体脐血回输已有5年。小爱妈妈在回访中语气充满欣慰,如今的小爱不仅是班里受欢迎的孩子,更成为了在操场上自信奔跑的"小跑者"。

然而时光倒回到2020年7月,2岁的小爱在广东接受自体脐带血回输治疗时,情况截然不同。那时她因出生时宫内缺氧导致脑损伤,发育远落后于同龄人:只会爬和坐,无法独立行走,语言也仅限于发单音。

在回输脐带血前的近两年康复训练中,她的进步微乎其微,一家人曾陷入深深迷茫。这份在出生时储存的脐带血,成为了整个康复历程的关键转折点。回输后,小爱在坚持康复训练和定期复查中,进步开始加速。

“回输完后,我们感觉她的反应能力和情感互动需求,跟以前不一样了。”妈妈回忆。最显著的突破是运动能力:她从需要搀扶,到能独立行走三、四米,再到如今自由跑跳。认知和语言也取得长足进步,从听得懂指令到能完整复述15个字的句子,拥有了强烈的自主表达意愿。

如今的小爱性格友善活泼,爱笑,也爱在妈妈做家务时主动帮忙。她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早上会要求扎特定样式的辫子,挑选自己想穿的衣服和鞋子,还会因为动画片里的有趣片段哈哈大笑,主动和妈妈分享:“妈妈,这个好搞笑!”

康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小爱因眼睛不适面临视野狭窄、信息处理延迟等挑战,这让她在学习、走路和反应上,仍比其他孩子慢几秒。

然而,在家人无条件的爱与积极心态的支持下,小爱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稳步成长。家是她最安全的港湾,家人是她最坚实的后盾。从那个连站立都需要帮助的幼儿,到如今在操场上奔跑的小学生,小爱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对生命潜能的最好诠释。

令人鼓舞的是,近年来,脐带血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截至2025年10月31日,广东省脐血库已出库155份脐血用于救治脑瘫及发育迟缓患者,为特殊儿童点亮了希望之光。

截至2025年10月31日,广东省脐血库已累计出库6491份脐带血,成功救助4517位患者。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脐带血的应用已从成熟的血液系统疾病治疗,逐步拓展至神经系统疾病、再生医学相关疾病、罕见病及早产儿并发症等多个前沿领域。目前,全球范围内相关的临床研究已超过1600项,充分展现出其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广东省脐血库)

相关新闻

改变:世界脐血日 三个家庭的“脐”迹回响
人工呼吸演练,救命技能学起来!“省二医-南沙区科协”推动应急科普进校园
海姆立克急救法,关键时刻能救命!“省二医-南沙区科协”推动应急科普进校园
心肺复苏+AED使用,把握黄金4分钟!“省二医-南沙区科协”推动应急科普进校园
守护春城孩子点亮清晰视界:【控近视 兴未来】云南站即将温暖启航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