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渐冻症抗争者蔡磊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自己“五体瘫软、无法言语”,却仍靠眼控技术坚持工作,还透露团队已资助超5000万元科研项目。他的病情和坚持引发公众对渐冻症的关注。
渐冻症有多可怕?看蔡磊案例就懂了
渐冻症(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无力,直至瘫痪,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全球年发病率约每10万人中2 - 3例,平均生存期3 - 5年,病因涉及基因突变、氧化应激及蛋白质异常聚集,目前还没办法根治。 蔡磊2019年确诊后,从四肢无力发展到全身瘫痪,符合ALS典型病程。他如今靠眼控交流、依赖呼吸机,反映出晚期患者的生存困境。他公开病情推动了公众对渐冻症的认知,其团队资助基因治疗、药物筛选等科研项目,加速了疗法探索,让患者从“被救助者”转变为“推动者”。全球约有45万ALS患者,中国现存约20万,仅10%患者生存超10年,现有药物如利鲁唑仅能延长3 - 6个月生存期,治疗缺口巨大。
渐冻症患者面临哪些生存挑战?
- 生理痛苦与功能丧失:80%患者最终需胃造瘘维持营养,50%因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呛咳、窒息风险大增。蔡磊只能吃流食,夜间需持续用呼吸机。肌肉痉挛、压疮等并发症带来持续疼痛,失语、失能让患者抑郁风险比常人高3倍。
- 医疗资源困境:中国仅批准利鲁唑、依达拉奉2款ALS药物,部分需自费,年治疗费用超10万元。患者因行动受限、经济压力难以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制约新药研发。
- 社会支持缺口:患者平均需2名专职照护者,家庭年均护理成本达10 - 15万元,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仅30%民众能正确描述ALS症状,早期误诊率高,延误治疗。
科技如何助力渐冻症治疗?
- 辅助技术突破:眼控仪结合AI预测算法,让蔡磊每分钟可输入数十字,成本约2 - 3万元,需医保覆盖普及。无创呼吸机可延长生存期,但要定期换耗材;胃造瘘术需专业团队操作,术后要严密监控感染风险。
- 前沿疗法进展:蔡磊团队资助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如Tofersen)临床试验,可靶向清除致病蛋白,部分患者肌电图指标改善达40%。干细胞移植能修复受损神经元,但要严格筛选供体避免免疫排斥。
- 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推动将ALS纳入罕见病目录,加速药物审批,建立专项救助基金。普及家庭护理培训,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线上平台“渐愈家”共享资源,组织互助小组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蔡磊案例揭示渐冻症挑战,科技投入与社会倡导提供新路径,大家应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