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台风天“晕楼”是咋回事?如何应对和预防?

作者:张熙
2025-09-25 11:39:10阅读时长3分钟1049字
台风天“晕楼”是咋回事?如何应对和预防?
社会晕动症台风晕楼前庭系统高层建筑晃动头晕恶心物理干预感官协调心理干预高敏感人群居住体验风力强度玻璃幕墙抗晕动药物

内容摘要

台风导致高层建筑晃动引发居民头晕恶心等晕楼症状,通过物理干预感官协调和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和预防。高敏感人群需特别注意居住楼层选择。

2025年9月24日,第18号台风“桦加沙”以13级风力登陆广东阳江市海陵岛,导致城市交通瘫痪。居住在10层以上的部分居民,在下午4 - 5时风力最强时,因楼宇晃动出现头晕、恶心等“晕楼”症状,甚至有人恐慌撤离至一楼。专业人士指出,建筑晃动在设计允许范围,但居民的健康困扰不容忽视。

为何会“晕楼”?这些原因要知道

高层建筑晃动引发“晕楼”有其科学原理。从人体生理角度看,存在前庭系统冲突机制。内耳前庭器官能感知建筑物0.5 - 2赫兹的低频摆动,但视觉系统因室内环境静止,未同步感知运动,导致“感官信号冲突”,刺激前庭神经,激活呕吐中枢,引发类似晕动症的症状。从建筑方面来说,台风风力使高层建筑产生水平方向位移,如阳江某30层建筑实测最大位移达15厘米,但低于建筑高度1/500的安全阈值。且晃动频率与人体敏感频段重叠,会加剧不适感。另外,人群易感性有差异,晕动症病史者、前庭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孕妇、焦虑倾向者更易出现症状,约15% - 20%人群对低频振动敏感,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整合感官信息能力较弱。在阳江事件中,居民描述“地板像波浪般起伏”,就体现了感官冲突。

晕楼受哪些因素影响?风险大吗?

物理环境因素对晕楼有影响。风力强度与建筑类型方面,13级台风风压低于阳江市50年一遇风压标准,但高层建筑高度与风力叠加会放大晃动感知,玻璃幕墙结构因自重轻、刚度低,晃动感知更明显。室内环境封闭性也很关键,密闭空间缺乏视觉参照物,会加剧感官冲突。个体生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儿童因内耳发育不完全、老年人因神经退行性变,前庭功能代偿能力弱,更易出现症状。而且媒体报道“建筑晃动”可能引发过度焦虑,形成心理暗示性晕眩。晕楼存在急性和慢性风险,急性风险是严重眩晕可能导致跌倒、碰撞等次生伤害;慢性风险是长期暴露于低频振动可能引发慢性头痛或焦虑情绪,但需持续数月以上暴露才会显现。

晕楼了怎么办?如何预防?

遇到晕楼情况,有即时缓解措施。物理干预上,要保持静止坐姿,双脚平放地面,避免弯腰、抬头等增加前庭刺激的动作,还可紧握固定物体增强空间定位感。感官协调策略方面,注视远处固定物体或闭眼,能减少视觉与前庭信号的冲突。呼吸调节也有效,缓慢深呼吸可降低焦虑,减轻恶心反应。长期预防也有办法,开发商可采用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等减震技术,降低晃动感知度。高敏感人群可通过平衡训练增强前庭系统耐受性,也可提前服用抗晕动药物(用药请遵医嘱)。心理干预也很重要,通过科普宣传消除“建筑晃动 = 结构危险”的误解,减少恐慌性反应。社区与政策方面,气象部门可在台风预警中增加“高层建筑晃动舒适度”指标,提示敏感人群提前居家防护,建议易感人群优先选择低楼层或采用核心筒结构的建筑。

台风“晕楼”虽不威胁建筑安全,但会给敏感人群带来健康困扰,掌握应对和预防方法能提升居住体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想护好儿童安全?构建防护与应急体系是关键!
运动员产后12天训练,普通产妇产后恢复可别盲目学!
西贝事件后,我们如何应对预制菜的健康风险和行业乱象?
2023深圳7例涉水触电,台风让呼吸道风险升3倍、23%灾民焦虑!
日本松茸高价别盲目追,理性消费才是王道!
预制鸡蛋液问题多,这些选购建议帮你守护餐桌健康!
程序员用护眼模式仍伤眼,护眼模式真能护眼吗?
中国79岁、美国79.46岁、日本84.5岁,三国寿命差异为何这么大?
智能水表救了独居老人,还有啥招护好他们健康?
椰枣凭啥成健康新宠?营养与吃法大揭秘!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