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西藏珠峰东坡被困,高海拔失温如何预防和急救?

作者:蓝季动
2025-10-07 09:15:01阅读时长3分钟1047字
西藏珠峰东坡被困,高海拔失温如何预防和急救?
急诊科失温高海拔失温珠峰东坡极端天气防寒装备失温急救卫星电话GPS定位体温下降保暖措施暴雪救援人体孵化器能量棒保温毯野外生存安全管理

内容摘要

西藏珠峰东坡突发暴雪导致近1000名登山者被困,部分人员出现失温症状。高海拔失温症因低温和强风加速体温下降,需紧急避风复温并配备专业防寒装备。景区应完善管理,控制容量,加强救援培训。

近期,西藏珠峰东坡营地突发极端暴雪天气,近1000名登山者与露营者被困海拔4950米的高海拔区域。持续暴雪使积雪达1到10米,帐篷被毁、下山通道封堵,部分人员出现失温症状,生命危急。西藏蓝天救援队与景区工作人员紧急救援,但极端低温、强风及通信中断阻碍了救援进程,该事件凸显了高海拔户外活动的致命风险。

高海拔失温症为何如此致命?

人体核心温度正常维持在36.5到37.5℃,依靠产热(代谢)与散热(辐射、传导、蒸发)的平衡。在本次事件-20℃低温与强风环境下,热量流失速度大幅增加,失温进程大大加速。而且,海拔5000米处大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50%,导致代谢率下降,产热能力减弱,加剧体温下降。失温症状分为三级,轻度失温(32到35℃)时,人会剧烈颤抖、协调性丧失、判断力模糊;中度失温(28到32℃),颤抖停止、意识混乱、呼吸变浅;重度失温(<28℃),心脏节律紊乱、器官衰竭,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本次事件中,部分人员滞留超过48小时,叠加夜间低温,提前突破失温阈值;轻量化帐篷抗风雪能力不足,防寒衣物未达-30℃标准;通信中断导致求救信号滞后,错过黄金救援窗口。

哪些因素放大了本次事件的风险?

自然环境方面,气象部门虽提前预测降雪,但未预判积雪厚度与风速强度,导致营地选址与装备配置不足。被困者需穿越海拔5000米垭口下撤,强风雪使该区域成为“死亡走廊”。人为管理也存在漏洞,珠峰东坡营地设计承载量为500人,实际人数超2倍,挤占应急空间。部分团队未携带卫星电话,未执行强制报备制度,救援信息传递依赖手机信号。景区对登山者的防寒装备未进行强制检查,部分人员穿着单薄衣物冒险进山。医疗响应也有短板,营地缺乏便携式复温设备和低温症专用医疗包,直升机因风雪无法起降,地面救援需徒步穿越雪崩风险区。

高海拔失温如何预防和急救?

个人防护要构建完善体系,装备上,防寒需-30℃级羽绒服(充绒量300g以上)、防水手套、面罩式护脸;避险要有卫星电话、GPS定位器、便携式帐篷(抗风等级≥8级);复温工具可准备自发热贴、真空保温毯、高热量能量棒。行为上,选择日间能见度高时段活动,夜间21:00后禁止外出,每30分钟检查队友意识状态与肢体反应,发现颤抖停止立即启动急救。应急处置时,现场急救要快速避风,将患者转移至帐篷内,移除潮湿衣物,用保温毯包裹核心部位;采用“人体孵化器”法被动复温,禁用热水浸泡或摩擦皮肤;缓慢喂食温热糖水,避免酒精或咖啡因饮品。救援协同方面,通过卫星电话发送GPS坐标与症状描述,优先启动直升机救援,转运途中持续监测心率,抵达医院后进行静脉输液复温和心肺功能支持。景区要推行电子预约制,控制容量,要求登山者提供专业装备检测报告,每年开展高海拔失温模拟救援,培训当地牧民担任初级急救员。

高海拔活动需做好个人防护,景区完善管理,才能平衡探索自然与保障生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王祖蓝家族肠癌引关注,早筛预防刻不容缓!
长沙向先生无痛结石拖成大患,无痛结石有致命风险?
陈师傅甘油三酯超正常值48倍,暴饮暴食有多危险?
热搜隐翅虫成‘飞行硫酸’,济南一家三人患病咋防治?
老王患脑梗,哪四类蔬菜是背后“元凶”?
青年守护血管健康,这些生活建议快收好!
32岁女子吃螃蟹过敏险丧命,螃蟹过敏咋急救预防?
杨宗纬高台跌落敲响警钟,舞台安全与康复知识不能少!
26岁男子住酒店用毛巾染病,酒店毛巾致病风险多大?
28岁高度近视小伙打球致视网膜裂孔,运动该咋选?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