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哈尔滨市一位77岁老人在优诺口腔门诊接受“一次性拔除12颗牙并种植6颗牙”手术后不幸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高龄患者口腔手术安全性的强烈质疑。老人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还有心脏支架植入史。手术从下午2:30开始,到4:15结束。术后,老人嘴里塞着带血纱布乘坐出租车离开,5点刚过便在出租车上突然大口吐血,司机紧急送医,但老人还是在5点40分抢救无效离世。家属术前已明确告知医生老人身体状况,涉事机构回应停诊了相关医生并配合调查,卫健部门也已介入,开始对全市牙科诊所进行检查。
高龄患者口腔手术,到底藏着啥风险?
从病理角度看,一次性拔除12颗牙齿风险极高。拔牙手术会带来剧烈疼痛和组织损伤,引发应激反应,导致患者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像这位有冠心病和支架植入史的老人,心脏功能脆弱,这种应激反应很可能直接诱发心梗或脑卒中。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感染风险增加;高血压患者术中血压波动可能破坏血管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脏代偿能力差,难以承受长时间手术的代谢负荷。口腔科专家表示,“一次性拔12颗牙”在临床中属极高风险操作,需严格评估患者全身状况,通常要分次手术并配合心电监护。国内外曾有类似案例,因术前评估不足,导致患者在口腔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这充分说明了多系统疾病患者口腔手术多学科会诊的必要性。
民营口腔机构,咋就漏洞百出?
这起事件折射出民营口腔行业存在的乱象。部分民营机构受利益驱动,夸大缺牙危害,诱导患者接受“全口拔牙 - 种植牙套餐”,完全忽视患者身体条件。涉事医生术前评估流于形式,未对老人心脏支架植入史、血糖控制情况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仅依赖患者口头告知。拔牙过程中,既未配备心电监护设备,也未建立应急抢救预案,术后观察时间仅15分钟就放行患者。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在知情同意、风险告知、操作规范方面负有法律责任。
高龄患者口腔治疗,安全指南请收好!
高龄患者口腔治疗需建立完善的术前评估体系。要进行多学科会诊,心内科、内分泌科协作,动态评估心功能分级、血糖控制水平、凝血指标。采用“风险分级管理”,高危患者建议分次拔牙或选择微创拔牙技术,优先控制基础疾病。手术操作要规范,配备实时心电、血压监测,备好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胰高血糖素等。严格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单次拔牙不超过3 - 4颗,并安排术后48小时随访。患者自身也要做好自我保护,选择有三甲医院背景或通过JCI认证的口腔机构,要求查看医生执业资质及手术预案。提前1周携带完整病历供医生评估,拒绝签署“全口拔牙”等笼统同意书,要求分步骤签订知情同意文件。 这起事件暴露了民营医疗机构在高龄患者手术中的系统性风险,需通过立法强化术前评估标准、规范种植牙广告宣传、建立医疗行为追溯机制。老年患者或家属面对复杂治疗方案时应主动要求多学科会诊,拒绝“速战速决”的医疗承诺,公众也应监督医疗机构资质,推动行业规范化。毕竟,健康老龄化要平衡“生活质量改善”与“生命安全”,任何医疗决策都应以患者生存为第一优先级。